除了卡文迪许天平能称出地球质量,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知道地球的质量?

bdqnwqk5个月前问题16

1798年,年近七十的英国物理学家亨利·卡文迪许宣布测得地球质量约为60万亿亿吨。卡文迪许是“称”出地球质量第一人,但他所用是一个叫作“扭秤”的装置,而不是“天平”。

求一个物体的质量,无论操作方法有多少变换,最终归结起来就两种方案:1、根据密度公式ρ= m/V,反向推导得 m =ρ·V。2、根据万有引力公式F=G·(m1·m2/r²),反向推导得m1=(F·r²)/(G·m2)。两种方案应用简析方案1:对于地球上一些常见的规则物体,特别是已知(实验可测得)密度的小型物体而言,公式m =ρ·V求质量,结果来得更快捷也相对更精确。但对于如星系等大型物体,其密度和体积都较难以准确获得,则此公式就无法广泛适用。

方案2:万有引力公式普遍应用在星体、星系的质量估算,但对于地球上小型物体,由于相互间的万有引力微乎其微且干扰因素太多,则又无法施展威力。

第一个测出地球质量的人在继牛顿挑战“称”量地球失败之后,年仅19岁的卡文迪许也计划着手这一项目。

卡文迪许利用米歇尔的装置,设计出测量微小引力的新方法。他将两只小铅球装在一根细长杆两端,做成一个“哑铃”样的东西,用一根细丝从中间吊起“哑铃”,实验时再用两个大铅球同时去靠近两个小铅球,由此推算出牛顿没有解决的万有引力常数问题。这个装置被称之为“扭秤”。

但由于大小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过于微弱,因而多次实验都没能成功,卡文迪许也陷入了长期苦闷之中。后来在小孩玩镜子反射太阳光的游戏中得到启发,在悬挂细丝上固定一面镜子,虽然镜子的旋转角度依然很小,但其在远处反射光线的位移较大,从而求得大小铅球之间引力,然后推算出万有引力常数,再通过mg=GMm/r²⇒ M=gr²/G 得到地球质量。

其实,虽然卡文迪许求出了万有引力常数G的值,但他在世时公宣的成就是地球最终质量5.965×10^24kg,并没有重点突出G的大小和价值,后者才是万有引力及天体运行规律的真正精髓。

万有引力常数G的值是后人在对其手稿整理进行的推算,并将最终荣誉归功于卡文迪许,称其是能与牛顿齐名的科学家。卡文迪许“称”地球质量的原始出发点,还是希望求得地球平均密度。关于卡文迪许的更多故事,请参考文末最后一章节。

地球质量测算有哪些演变方案1、利用传统公式通过密度求质量

如今,人们通过超声波等各项技术已测得地球各部位密度及整体平均密度,我们确实可以通过m =ρ·V求出地球整体质量,或地幔、地核等内部结构的质量。

2、利用万有引力公式及变换求质量

· 黄金代换 等式 mg = GMm/r²⇒ M = gr²/G,称之为求地球质量的黄金代换,我们只要知道向心加速度g和地球半径r,就可以求出包括地球等一切天体的质量。

· 其他变换1 等式 mv²/r = GMm/r² ⇒ M = v²r/G,此时我们只要知道围绕中心天体旋转的外围物体线速度v、外围物体到中心天体球心距离r,即可求出中心天体的质量M。这个变换适用于有卫星的行星系统、有行星的恒星系统、双星系统等等。

· 其他变化2 还可以根据向心力F = mω²r = m(2π/T)²r 替换 mv²/r,⇒ M = ω²r^3/G = 4π²r^3/GT²,因而,当知道旋转的角速度ω和旋转半径r,或者知道旋转半径r和旋转频率T,均可以求出中心天体的质量。其中半径r和频率T是更易直接测得的数据,因而科学家们更喜欢用“4π²r^3/GT²”求中心天体质量。

这些变换公式从当前问题出发,中心天体就是地球,外围旋转物体就是月球或人造卫星。

另外,在仅知道v和ω两个量,或v和T两个量,即使不知道运动半径r也是可以求出质量M的。因为可以通过v=ωr及v=2πr/T求出半径r,如对于如“只给出地球同步卫星的线速度,求地球质量”等问题。

关于卡文迪许和万有引力常数G亨利·卡文迪许(1731年10月—1810年3月),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有着大气成分测定、地球质量测算、发现氢气及硝酸、水的化学构成等多项贡献。

早些年,卡文迪许在父亲的实验室中当助手,在持续50年之久的实验室研究,其生前学术成果及生后手稿整理,体现了卡文迪许在化学、热学、电学方面的都有杰出成就。

但卡文迪许在其生前的论文并不多,其惊人的价值更多是后人对其手稿的整理,发现其在万有引力常数G、电荷(电场)、电势、电容等方面均有深入、准确的研究。这些研究早于法拉第,还为库仑、麦克斯韦等一批物理学家的著名理论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验数据(来源)。

在卡文迪许生前那段时期,天文学家更关心各个星体的密度,只要知道了地球的密度那其他星体的密度也都好算了。但是地球的物理结构非常复杂,构成地球各部分的密度不同、差别很大,况且地球中心的密度根本无法知道。因而有人断言:“人类永远无法知道地球的质量!”。

首先向这句话发起挑战的是牛顿。1687年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引力大小与这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中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那时候,牛顿对“万有引力”概念还只是一个猜想,他不确定这个规律是否普遍适用于除地球外的其他星体。而对于规律 F ∝ Mm/R² 中是否存在一个常数及常数值大小,牛顿并没有最终解决,因而对地球质量的测量以失败告终。

卡文迪许通过自制的“扭秤”求出了地球质量,前后也花费近50年时间。但卡文迪许自身并没有直接给出万有引力常数G概念。在卡文迪许活着的时候,牛顿重力方程的表述中仍没有G的存在。G第一次出现在论文中是在卡文迪许死后63年的1873年,而G正式进入公众视野要到1894年。

卡文迪许是一个性格怪异的科学家,不善言辞,不喜交流,生前论文极少,也没有出书。他的诸多成果及荣誉,多是后人在其实验基础上的整理推导。因此,很多人说卡文迪许本可以和牛顿齐飞的,却偏偏终身待在实验室而埋没了声名。

先算地球的体积,因为地球的周长大约是4万公里,其体积就可算出来,再用体积乘以地球的密度,这个密度采用花岗岩的密度2点8,结果就是地球的大约重量。

用万有引力的办法去算,结果是六十万亿亿吨,如果与体积法相差太大,我们就取用体积法的结果,因为用万有引力法去算地球的重量,不一定是正确的。

附:地球半径按六千四百公里,地球密度按每立方2点8吨。地球体积就是4乘以3点一四乘以六千四百的立方,总结果再除以3,其体积大约是1点零八乘以十的二十一次方(单位是立方米)。再将地球的体积乘以其密度2.8吨,算出来也就大约是三十万亿亿吨,比万有引力的重量轻了一半。

如果按每立方米5点5吨算,地球的重量才会六十万亿亿吨,是万有引力的结果。实际上,地球的平均密度最多只能按花岗岩的2点8算。

所以,地球的重量应该大约是三十万亿亿吨左右,而不是六十万亿亿吨。

思考:如果地球内部存在一些高密度物质,例如让地球产生磁场的地磁铁,那就可能有5点5吨的密度了,要真这样,就可能是六十万亿亿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