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为何被奉为《南华经》?
《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真经》的原因在于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他的书也因此被诏称《南华真经》。庄子及他的著作,具体如下。
《庄子》大概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诏称《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封“微妙元通真君”。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此外,还善于运用各种譬喻,活泼风趣,睿智深刻。文章随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横生。总体来说,庄子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赢得无数文人学士的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