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尼尼的经典雕塑作品有哪些?如何评价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17世纪,当文艺复兴进入尾声时,作为老牌艺术强国的意大利,艺术人才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断档,能在艺术史上留下名字的艺术家,相比邻国法国、西班牙、德国等,已经没有了数量上的优势。而出生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贝尼尼(1598年——1680年)用他的艺术才华震撼了人们的眼球,有力地佐证了意大利的艺术虽然每况愈下,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海神波塞冬》
贝尼尼是一位非常全面的艺术天才,在雕塑、绘画,建筑,甚至舞台设计和戏剧等领域,都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和较高成功。
个人觉得,他的艺术成就完全可以叫板文艺复兴初期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都是在众多领域有所建树的大师,这样的超级人才,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男孩和果篮》
贝尼尼的主要成就体现在雕塑上。因为整个17世纪,是巴洛克风格大行其道的时期,奢华大气,庄严典雅是巴洛克的主要风格特征。这种特征最早被用在建筑上,跟建筑结合后,能产生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无论从视觉感受还是心灵感受,都非常震撼。因此,在建筑上,巴洛克风格被发挥到了极致,贝尼尼也把他的“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圣安德烈与圣托马斯》
贝尼尼创作一幅雕塑作品要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每幅都是精雕细琢,为了把形象塑造得更鲜活更饱满,他常常研读历史故事,认真倾听民间传说,在心中先把作品的形象塑造起来,等到胸有成竹之时,他才动手雕刻。因此,他的每幅雕塑作品都算得上是经典。
而《普鲁托和帕尔塞芙涅》、《沉睡的维纳斯》、《海神波塞冬》、《阿波罗与达芙妮》、《时间揭示真理》、《大卫》等作品,是经典中的经典。
《贝尔尼尼》
《普鲁托和帕尔塞芙涅》中,细节非常生动,尤其在表现普鲁特的粗暴时,他的手指过于用力,嵌入了美少女帕尔塞芙涅的身体里,粗暴和柔软形成了鲜明对比。更由于这个细节是由质地坚硬的大理石表现出来的,能把肌肤柔软的质感,以及两人不同的性格状态表现得活灵活现,实属不易。
《大卫》
《沉睡的维纳斯》中,维纳斯趴在床上安详地睡去,露出脊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女性优美、光洁、圆润的背部轮廓,以及富有节奏感的身体曲线。观者第一眼看到,不会想到是用大理石雕刻出这么唯美和阴柔的形象,事实上,它就是贝尼尼用鬼斧神工般的巧手,为观者塑造了一个“艺术的谎言”。
在西方雕塑史上,如果说米开朗基罗是不折不扣的古典主义雕塑的丰碑的话,那么贝尼尼则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开创性地成就了巴洛克风格雕塑的桂冠,两者双峰并峙各有千秋,恰如江湖门派中的少林武当,名动当时,传诸后世。
《阿波罗和达芙妮》
无可否认,贝尼尼在雕塑上的成就当得上一出生便风华正茂的评价,据说八岁时就制作了一个让他父亲大吃一惊的小孩头像,他流传下来早期的雕塑作品《大卫》尽管还有着古典主义的影子,但更多的却是那种开创性的思考与和开放性的探索,赋予了作品更多凝固的动感和张扬的欲望,这一点也是贝尼尼作品贯穿始终的特点。
《大卫》
坚硬冰凉的大理石在贝尼尼的手中却具有百炼成钢化成绕指柔的状态,这是贝尼尼天才迸发奇思妙想“神操作”的结果。在雕塑《被劫持的普洛舍宾娜》中,这一点展现得淋漓尽致,那手指着力处的微微凹陷,无疑完美地诠释了贝尼尼雕塑的美学原则,那就是刚柔并济的有温度的态度。而隐藏在这种态度之下的隐秘情绪昭示着某种欲望的驱使,这是贝尼尼雕塑的美学原则和信仰,浮夸喧嚣中带有某种沉沦阴柔的气息,神性释放,人性归位,各得其所,美美与共。
《被劫持的普洛舍宾娜》
天才的骄傲与自负成就了贝尼尼也差点毁灭了贝尼尼。年少成名的贝尼尼在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不觉飘飘然起来。很快,一意孤行的他因为建造一座教堂的塔楼过于激进而致其摇摇欲坠不得不很快拆除,这下折戟沉沙的贝尼尼深刻地体会到天堂跌落进地狱的滋味,但也许这只是命运的一次考验,沉寂许久的贝尼尼以《圣女特瑞莎的狂喜》这件作品再次王者归来,这件救赎之作成了他创作中的又一座高峰。
《圣女特瑞莎的狂喜》
终其一生,他狂热又虔诚,狂飙突进,风雷激荡,以其横溢的才华在西方艺术史特别是雕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