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哲学史上,一般称哲学为什么?为什么?
哲学这个词汇源自古希腊,是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后经日本启蒙家西周用汉文将之翻译成“哲学”,然后我国康有为等人将日本的翻译介绍到中国,接而哲学这个词汇逐渐得到广泛的运用。
哲学的本质是抽离事物的各种形态而集汇成意识的总结,凭此去观察与处理世间万种,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等等,它是一庞大的指导思想命题。
于我国古代,哲学这个词汇近乎先哲们所说的“道”,所谓形而下谓之器,形而上谓之道,提倡道器并重。用现代语言来说,器就是物质,而道就是精神,道器并重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沉淀出关于哲学的理解,也就是这个道的理解,基本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家,即是佛、儒、道。
佛所提倡的道里,不是落实于生活的具体细节,而是单刀直入地剑指生命与生活的终极本质,让我们看清本来面目而免入八苦六道轮回。佛阐述出生命的不同存在状态,对生死的畏惧给予我们明确的答案,比较经典的如《金刚经》所言的一个公式,佛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道出了生命的一切状态,仅是一个相对状态,并非长久的不变,而是无常的不断变化。因此,生与死只是一种状态的轮替,所有的烦恼生老病死,是一念无明的产物,所有世间宇宙万物仅是一念无明的虚幻,皆是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要素的组成。
儒家的哲学中,它的源头皆是来自《易经》,《易经》可谓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它涵盖了军事、医学、艺术、政治、礼节、文学等等。实际上,先哲孔子所有关于“道”的理解,即是形成他的哲学系统过程中,来自于对《易经》的“述而不著”,就是说,他仅是去对《易经》的表述而且整理,他自己没有去创造出新的理论。儒家提倡的君臣、父子等等的哲学方法论,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处理,不像佛家的观察对象上升到人到宇宙的关系。但是,也有对生死,人与宇宙的论述,可比较少,像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等等。儒家提倡的人文伦理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这种拼搏勤奋的哲学思想让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不倒。
道家的哲学思想是比较洒脱的,而且极其天马行空,代表人物莫过于老庄。老子一本五千言的《道德经》,足够后人解读几千年,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制高点就非常厉害地指出宇宙一切本质,这点与佛家异笔同工。但是,不同的是道家有很浓厚的中国人文气息的洒脱,庄周梦蝶,亡妻击盆,乃至于后来的竹林七贤,都是非常的洒脱飘逸的另类生命感悟。道家衍生的道教,更是深深影响着我们中国人的生活细节,数不数胜的我们日用而不知,无论文学医学还是建筑风水科研,都有它的影子。
由于命题过于庞大,仅能简短述个大概,实则几千年的哲学,这个道很难一言两言概述清楚,仅能表述一二,与大家共同探讨,不足之处,望诸位看官不吝赐教。
在中国,哲学最早以经的形式出现。以易经和道德经最具代表性。
易者,变也。观察一个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分析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与其说它是哲学,不如说它是中国哲学的启蒙者,故易经有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美誉。
而道德经就是在易经的影响下产生的最典型的代表作。细读书中充满着大量的广义哲学辩论。
例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等等等……
而哲学又分为两大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以道德经为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不知这个物是什么,却是万物的开始,称它为道。这是唯物主义,这个道具体是什么有待科学验证。
道德经中还有一句很有名的话: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恒,唯心主义。关于这个恒,具体要表达什么,留给我们自己思考。我在最早的《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版本有何不同中有说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共勉。
说到道德经的唯心主义,又不得不说一个故事。两个小和尚念经,其中一个看到天上的云在飘,便说,看,云在动。另一个小和尚说,不对,那是风在动。两人争执不下,老和尚走了过来,说:那既不是风在动也不是云在动,是你的心在动。
光这段对话,不管是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就够我们用一生去验证和思考它。
补充:关于理解这个恒,大家不妨看一下由西方人拍摄的一部电影叫秘密,可能会对你有所感触。
一起学习,与君共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