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哲学的书籍
既然是“中国哲学”,就是以现代学科划分后的普遍意义上的“哲学”学科为标准,挑选一些能反映这一学科内容的书籍。至于《菜根谭》,劝世良言之类的处世经验类的书籍不在范围之内,而余秋雨之流的《何谓文化》之类的打打哲学擦边球的也都忽略不计。推荐这个书目的意义在于,希望有志于了解中国哲学的朋友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书真正了解并进入到中国哲学的视域内。
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有?
中国传统的哲学主要有以下10项:
1、神奇的《易经》中国的《易经》,最早的哲学语言。它不是神喻,也不是天书,它面对自然,来自生活实践。古代的系统论,中国的圆道观,阴爻(--)与阳爻(—),构成神秘的哲学理念,三爻组成经卦(八卦),经卦组成重卦(六十四卦),卦卦相通,卦卦相联。阴爻与阳爻,卦与卦,彼此制约,无限循环,揭示事物的运动,揭示了气象万千。它脱胎于占筮,却适用于普遍,它有广泛的内容,涉及社会与自然,政治伦理,生产经验。概括了宇宙的存在,描绘了事物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2. 五行说“五行说”——出自古老的《尚书》。《尚书 洪范》有论述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能够润下,火能够炎上,木能够曲直,金能够从革,土能够稼樯,各有各的用处。它们的适用范围极为广泛: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樯作甘。纷纭世界的本质,不过是水火木金土。它们不是孤立的存在,是相互联系的物质元素,世界是统一整体,存在着五行结构。五行说——体现了古代哲人的智慧,他们对世界本质的领悟。
3.“和同”说西周的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史伯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不能取同而去和。齐国晏婴多发挥,辩证分系同与和,不同声音配合成乐曲,君臣关系协调好运作。后来的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试看当今世界,社会生活,处处是和,处处要和,不同民族文化要交流,多极化有利于各国。生活需要七色阳光,经济更要开放搞活,不要同一模式,道路自己选择。
4. 老子的道中华文化的源流,——儒与道,道的理论,玄虚深奥。它是古代真正的哲学,试图解释宇宙的奥妙。道可道,非常道,道如果可以言说,就不是永恒的道。道法自然,道不是别的,道就是道。道隐无名,不知出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它是万物的本根,创造了万事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周行而不殆,永远循环往复。它是至高无上的,惟道是从,别无他途。
5.老子的无为道体——有与无的统一,有是万物之母,无是万物之始。无是道的别名,也是道的一翼,无为——道的根本原则,道哲学的真谛。道常无为,人要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闪光的智慧,深邃的哲理,不能误解和歪曲。无为不是什么也不作,它要求人们遵循规律。做到不违背规律,都能达到目的。
6.老子:反者道之动老子认为:事物都有相反的两方面,祸与福,恶与善,难与易,长与短……至美无美,至善无善,枉则直,曲则全。两方面相互依存,转化,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双方的转化,周而复始,往复循环。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事物离去了,越离越远,远到一定时候,又返回到起点。道的规律,如此这般。
7.孔子的仁在孔子那里——天道远,人道近。孔子的学说,处处不离人与仁。仁是儒家的最高原则,是儒学的核心与灵魂。子曰: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重视人,远离鬼与神。高扬人的地位,关注人的精神,不讲天帝与天命,仁的内涵是人本。他的学说——人道与理性不可分,人与人要相互尊敬,要相互爱与信。仁是认识事物的根据,也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8.孔子:仁与知在孔子看来,伦理是基础,然后是认识论。“学以致其道”,德性培养是根本,知是仁的必要条件,仁是知的灵魂,“未知,焉得仁”。仁是最高标准,美德即知识,关键是做人。
9.孔子:知与不知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说:知是知,自知不知也是知,它是不知的自觉,也是知的开启。人要求实,不要自以为是。择善而从,去伪存真,才能获得真知。关键是学与思,“多闻”“多见”善“阙疑”。
10.墨子的兼爱兼爱——墨子的核心观点,墨子认为,孔子的仁有局限,不如兼爱更广泛。兼爱就是博爱,人人相爱,亲密无间。兼爱应“非攻”,战争要避免。兼爱要“尚贤”,贤能者受重视,不能靠边站。兼爱要“非乐”,生活俭朴乐无边。兼爱要“尚同”,天下统一无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