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公式中的G等于多少?

bdqnwqk7个月前问题20

两个可看作质点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G·m1·m2/r^2,即 万有引力等于引力常量乘以两物体质量的乘积除以它们距离的平方。其中G代表引力常量,其值约为6.67×10^(-11 )单位 N·㎡ /kg^2。为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亨利·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得。

6.67乘以10的负11次方,单位是N*m2/kg2

万有引力公式中的G等于多少

两个可看作质点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G・m1・m2/r^2,即 万有引力等于引力常量乘以两物体质量的乘积除以它们距离的平方。其中G代表引力常量,其值约为 6.67×10ˆ-11 单位 N・m²/kg²。为英国科学家 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得。万有引力的推导:若将行星的轨道近似的看成圆形,从开普勒第二定律可得行星运动的角速度是一定的,即:ω=2π/T(周期)如果行星的质量是m,离太阳的距离是r,周期是T,那么由运动方程式可得,行星受到的力的作用大小为mrω²=mr(4π²)/T²另外,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T²/r三次方;=常数k′那么沿太阳方向的力为mr(4π²)/T&²;=mk′(4π²;)/r²;

万有引力公式就是最简单的磁力公式地球膨裂说认为,要想搞清万有引力公式就是最简单的磁力公式,必须首先搞清万有引力就是磁力。关于万有引力究竟是一种什么力,牛顿和世界上的科学家们谁也没说清楚。地球膨裂说认为万有引力就是磁力。万有引力定律是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牛顿的普适的万有引力定律表示如下:任意两个质点有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该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扭秤实验:18世纪末,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决定要找出这个引力。他将小金属球系在长为6英尺(1英尺等于0.305米)木棒的两边并用金属线悬吊起来。这个木棒就像哑铃一样.再将两个350磅(1磅等于0.4536千克)的铜球放在相当近的地方,以产生足够的引力让哑铃转动,并扭转金属线,然后用自制的仪器测量出微小的转动,测量结果惊人地准确。他测出的万有引力和用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算出的力总是相差6.67259x10^-11倍。他测出了万有引力恒量的参数,万有引力常量约为G=6.67259x10^-11 (N•m^2 /kg^2),通常取G=6.67×10^-11。亨利•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测的不是万有引力其实是磁力的证据:1、亨利•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为什么用的是两个350磅(1磅等于0.4536千克)的铜球呢?亨利•卡文迪许认为,铜球没有磁力,所以测的是万有引力而不是磁力。地球膨裂说认为,用铜球测得的力真的是万有引力吗?答案是否定的。现代科学证明:任何物质都具有磁性,所以任何物质在不均匀磁场中都会受到磁力的作用{1}。科学家们现已测出,星际空间磁感应强度为10^-10(T)、原子核表面约10^12(T)、中子星表面 约10^8(T)、人体表面 3*10^(-10) (T){1} 。连磁感应强度人体表面都 3*10^(-10) (T),这说明铜球也必然具有磁力。因此,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用铜球作的扭秤实验测的不是万有引力其实是磁力。2、地球膨裂说认为,既然万有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为什么还有一个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呢?关于这个问题亨利•卡文迪许没有说清楚。地球膨裂说认为,不但万有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还和被测物体的磁感应强度成正比。我们从人体表面的磁感应强度 3×10^-10 (T)、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可以看出,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其实就是铜球的磁感应强度。我们从万有引力常量其实就是铜球的磁感应强度可以看出,万有引力就是磁力,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测的不是万有引力而是磁力。3、牛顿认为,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地球膨裂说认为,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这可以理解,引力大小与它们的距离成反比也可以理解,可为什么引力大小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呢?牛顿没说。我们知道磁感应强度与球表面积成反比,也就是球表面积越大磁感应强度越小。既然万有引力常量就是铜球的磁感应强度,磁感应强度与球表面积成反比,万有引力就应该和球表面积成反比,不应该和它们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球表面积公式为4πr^2。所以万有引力公式F=G•m1•m2/r^2应改为F=G•m1•m2/4πr^2=G•m1•m2/12r^2。因为G=6.67×10^-11,所以F=6.67×10^-11m1•m2/12r^2,约分后F=0.55×10^-11•m1•m2/r^2 。因此,牛顿万有引力公式6.67×10^-11•m1•m2/r^2应修改为0.55×10^-11•m1•m2/r^2 。当然这个公式是铜球和小球间的引力公式,电子内部的引力公式中的常量应为10^12(T)(原子核表面磁感应强度 约10^12){2}。这也就是说万有引力公式中的常量G应用磁感应强度符号B代替,r^2应用球表面积公式4πr^2代替。这样万有引力公式F=G•m1•m2/r^2就应改为F=B•m1•m2/4πr^2。这样就很好的解释了万有引力为什么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疑问,而且会更正确、更合理。不仅万有引力和球表面积公式成反比,库论定律也应和球表面积成反比。我们从万有引力和球表面积成反比可以看出,万有引力就是磁力,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测的不是万有引力而是磁力。万有引力公式中的质量M与m为何是相乘而不是相加的关系呢?牛顿没说。现代科学证明:任何物质都具有磁性,所以任何物质在不均匀磁场中都会受到磁力的作用{1}。地球膨裂说认为,既然任何物质都具有磁性,所以任何物质在不均匀磁场中都会受到磁力的作用{1},质量M的磁感应强度就应该和M的质量成正比为B1M(B11个原子核表面磁感应强度符号)。在质量M磁场中的m所受到的力必然和质量M的磁感应强度B1M和m的质量成正比为B1Mm。因此,质量M与m之间的引力为BMm;质量m的磁感应强度就应该和m的质量成正比为B2m(B21个电子表面磁感应强度符号)。在质量m磁场中的M所受到的力必然和质量m的磁感应强度B2m和M的质量成正比为B2Mm。因为B1= B2,所以质量M与m之间的引力为2BMm。因此,万有引力公式F=G•m1•m2/r^2中的质量M与m是相乘而不是相加的关系。万有引力公式F=G•m1•m2/r^2就应最后改为2BMm/4πr^2。以计算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万有引力和库仑力为例:已知原子核表面磁感应强度10^12(T)、电子表面磁感应强度和原子核表面磁感应强度相等、原子核质量为1.67×10^-27、电子质量为9.1×10^-31、电子公转旋转轨道半径r=0.53×10^-10{3},所以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万有引力修改后的公式F=2BMm/4πr^2=2×10^12 Mm/12×0.53×10^-10×.53×10^-10=0.59×10^32Mm=0.59×10^32×1.67×10^-27×9.1×10^-31=15.1×10^-26 =1.5×10^-25N。修改后的库仑力公式为F=2Bq1q2/4πr^2,所以在计算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库仑力时, B为星际空间的磁感应强度10^-10。电子表面磁感应强度和原子核表面磁感应强度相等,因此引力公式中的磁感应强度应相加为2×10^-10(T)。电子和原子核的电荷量相等q1=1.6×10^-19、q2=1.6×10^-19。r^2=0.53×10^-10×0.53×10^-10,所以F=2×10^-10q1q2/4πr^2=2×10^-10q1q2/12(0.53×10^-10)×(0.53×10^-10)= 2×10^-10q1q/3.36×10^-20=0.59×10^10×q1q2=0.59×10^10×1.6×10^-19×1.6×10^-19=1.6×10^-28 N。原子核和电子间的万有引力F=1.5×10^-28N与原子核和电子间的库仑力N1.6×10^-25 N几乎完全相等,因此说库仑力也就是万有引力,也就是磁力虽然牛顿和亨利•卡文迪许发生把磁力说成是万有引力这样的错误,我们也不要求全责备。因为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任何物质都具有磁性”,科学仪器还不能观测出铜球的磁感应强度6.67×10^-11(T),所以这是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科学就是不断发现,不断纠错,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地球膨裂说认为,既然万有引力就是磁力,那么计算万有引力的公式就是计算磁力的公式,所以万有引力公式就是最简单的磁力公式。参考文献:{1}、百度搜索:百度百科:磁性,磁性概述,因为任何物质都具有磁性,所以任何物质在不均匀磁场中都会受到磁力的作用。{2}、百度搜索:磁感应强度,4量纲,(单位:T),原子核表面 约10^12;中子星表面 约10^8;星际空间 10^(-10);人体表面 3*10^(-10)。作者:赖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