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教育家李贽为什么敢公然收女徒弟?

bdqnwqk8个月前学者10

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今湖北省红安县) 、湖北麻城芝佛院。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最后被诬下狱,自刎死于狱中。

可以说,李贽是明朝中期的大思想家,也是同时期文化名人中声望最高的一个。虽然,当时李贽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名校教授,但是,在那个以孔孟之道为基准的年代,李贽的思想无疑是“叛逆”的,所以,并没有多少人能够接受他的观点和思想。

以明朝人的眼光来看,李老师的思想颇为偏激,且行事作风比较古怪,简直到了“离经叛道”的程度。拿一件事来说,李贽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自己开设的学府中收女徒弟,这一点就足以让当时的士子瞠目结舌了。显然,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中,守旧派们根本无法容忍李贽的存在。

所以,各方学者开始对其进行口诛笔伐,不断以“伤风败俗”等言论对其进行人身攻击。既然是人身攻击,那些抨击李贽的文字自然用了许多十分不堪的言语,一些文字还涉及侮辱李贽的女性学生。例如,一些人称女人根本没有求学的权利,因为,她们不具备做学问的智商:“妇女见短,不堪学道。”

对此,李贽以一封书信做出回应。在信件的开头,李贽便承认了女性在求学方面的确存在着某种桎梏。正所谓“男主外女主内”,女性与男性的客观条件是不一样的,所以,自远古以来女性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能守在家中相夫教子,是为“夫妇人不出阃域”。

毕竟,不是每个时代都能出现像花木兰一般的女性豪杰,绝大多数在战场上刀口舔血的都是男子汉。从这方面来看,女性能观察世界的角度的确比男性窄的多,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李贽先生话锋一转,开始澄清“角度窄”与“见识短”之间并不存在必要关系。

李贽认为:“见识短浅与否,与走过多少路,见过多少世面毫无关联。”简单来说,就是每天待在家里的人未必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每天东奔西走四处闯荡的人也未必学富五车。目光短浅与否,和活动的空间毫无关系。紧接着,李贽开始向大家阐述自己的观点,就是他本人对“远见”和“短浅”的理解。

李贽认为:判断目光是否长远的唯一标准,就是时间和取向。目光短浅的人,所能看到的只是百年之内的事,或仅局限于自己的家族,甚至,仅考虑到自己。是为“短见者只见得百年之内,或近而子孙,又近而一身而已”。

相反,那些有见识有眼光的人,则能冲出自身和时间的桎梏,甚至能看破生死与利益关系。不仅是这样,眼界较远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是非常全面的,既能从宏观的角度观察,又能从微观的角度观察。是为“极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算数譬喻之域是已。”。

当然,古代并不存在“宏观”和“微观”一类的字眼,但李贽想要表达的,正是这个道理。这句话中的“域”,代表的就是目所能及的范围。从取向这个角度来说,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总会将精力浪费在听取“市井小儿之语”上,他们汲取的无疑是一些毫无价值的信息。

如果是有远见的人,则不会考虑这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而是着眼于更远大的目标。所谓“不惑于流俗憎爱之口也”,就是说人不应被情绪化的东西左右,影响自己的判断。“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亦可乎?”人被上天划分成男性和女性,这是既定事实,也是无法更改的,但眼界却没有性别之分。

所以,说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完全是一种谬论,毫无道理。据此,李贽进一步讲到,现在有一些女性同胞,她们虽然在性别方面备受歧视,但她们的眼界和见识却能让当今社会的名师大儒汗颜。要知道,当年孔夫子周游列国,都没遇见过这样的传奇女子。

最后,李贽先生干脆站在客观的角度,在为女性同胞喊冤的同时,抨击了那些对性别抱有偏见的家伙:“冤不冤与此人何与,但恐旁观者丑耳”。女同志们完全没必要为了求学而害羞,要害臊的应该是那些对女性抱有偏见的“旁观者”。换言之,不论你是否歧视女性,她们长远的眼光都摆在那里,不会受到任何异样眼光的影响。

可以说,在封建王朝中,倡导女性求学的先进人士属凤毛麟角。遗憾的是,在当下男女平等的社会中,很少有人知道李贽这个为女性争取权力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