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小知识

bdqnwqk8个月前基础10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流传极广,对后世影响很大。其版本有简本、繁本两个系统。明清以来流传的版本较多,各本差异较明显,较流行的是70回、100回、120回3种繁本。

《水浒传》真证全名叫《忠义水浒传》,版本主要是繁和简两类,市面上能够见到的不外两种——100回和120回,千万不要以为回数多的就一定是繁本。专家的意见倾向于百回本是繁,而120回的恰恰是简,怎么回事呢?他们可以说出一大堆涉及到描写叙事等等高技术含量的语言来,这些当然和广大读者无关。另外偶尔幸运的读者还能见到李卓吾评点的70回本《水浒传》,那也是从100回来的,现在相信很少人能看到了。
为什么要说这么多题外话呢,因为看古典小说和看现代小说其实有区别,尤其是几大所谓名著,版本决定了很多背景上的东西。

首先《水浒传》不是原创产品,著作权并不能肯定划在这个叫施耐庵(约1296—1370年)的老先生头上,目前只是倾向于他,可以提供的简历认为他叫施彦端,也有叫子安的,又有说名耳的。耐庵是号,意思大概是为了求学耐得寂寞。
他是江苏兴化人,但老家是苏州。施先生在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中过进士,那一年已经36岁。后在钱塘为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老家苏州写作《水浒传》,追溯旧闻,闭门著述,心中其实郁闷得很。还有的传说他这个时候与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张士诚有过联系,所以后来的考证者不是一概胡言乱语的哦。

传说施耐庵是个贫苦的弄船人的儿子,13岁入苏州附近的浒墅关读书,他读书除了刻苦外,也看了许多休闲读物,《大宋宣和遗事》就是留给他印象最深的一个,好比当年我们上学时见到金庸古龙小说一样。元朝末年群雄并起,面对蒙古暴政,施大侠又经历过官场阴暗,因此《水浒传》的故事开始于高俅这样一个无赖流氓窜红的故事,后面才是一个个梁山好汉的身影。
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写得多好其实见仁见智。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能拿出一些例子指责老施心理有一些变态,多半受过感情创伤云云。见证文学的才智和道德无关,对大作家更是如此,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固然重要,你说史蒂芬·茨威格、托尔斯泰固然是大作家,但“断臂山”上的奥斯卡·王尔德也是。施耐庵和《水浒传》也许同样无法抹煞,如同和它有血缘关系的《金瓶梅》一样,人的道德和他的成就可能有关,但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

《水浒传》是一个文人建立在过去文学创作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这是我说他并非原创的第二大理由,《大宋宣和遗事》已经不必多说,在老施生活的元朝时期,很多元代杂剧里已经有不少水浒故事,比如李逵就是经常在戏曲舞台出现的偶像角色。老施利用这些原本很不错又基本成型了的故事,最后混合在他的小说里。
《水浒传》现在来看是存在误导读者的,是属于比较“三级”的名著。是非观念比较混淆,这比他对待女性的态度严重的多。也就是说《水浒传》的成就是被高估了。这一点其实也不奇怪,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被捧成日本文学的《红楼梦》,那显然也被高估了。这不是我不懂日语,贬低紫式部姐姐。我们伟大的丰子恺老先生就算不是100分的翻译出了《源氏物语》的全貌,但60分及格是随随便便拿到了吧。《源氏物语》的风格是引领时代潮流的,但文学写作形势的探索意义更为明显。《水浒传》也很类似,在长篇巨制的发展上,这种尝试的意义明显多过文学本身。

《水浒传》具有欺骗性已经被一些专家看出来了,那就是它有令人热血沸腾的开头和一个令人感伤唏嘘的结尾,但是中间的三分之二其实都是比较黑暗的部分。水泊梁山并非他旗帜上的替天行道,水浒的正义性其实很值得怀疑,倒是我们用江湖习气更能反映真相。可以分析的地方有很多,比如揭阳镇穆氏兄弟、快活林的施恩,梁山发动的攻击也都不是完全正当的,最经典的就是三打祝家庄。孙勇进在他的《漫说水浒》里很专业的分析过这些问题。

如果用现代的眼光看,《水浒传》足以被PK,经常被举例说明的“李逵抡起两把板斧一字排开,切瓜切菜一样劈去”这一动作场面是血腥的,这一段往往被现在的研究者紧抓不放。需要艺术的处理不是古典文学的问题,写法是自由的,就像伟大的《荷马史诗》也一样崇拜战争而充斥着噬血的场面。这是一种写作美学追求,可以被视为自然主义,而不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研究者可以认同的。
《水浒传》为什么会充满这样矛盾?比如它的立场。
我觉得施耐淹其实本来就不痛恨封建王朝,几十年都生活在汉人比较可怜的元朝可能习惯了。他更痛恨的是祸害官僚机制和鱼肉百姓的官员。所以一开始就写出了这样一个名叫高俅的典型人物成为出现水泊梁山的原因,这其实早就为后面的不幸结局有所奠基。

从王伦、晁盖到宋江,他们的为人显示出宋江最后的上位,其本领恰恰不是攻州陷府,而是为朝廷的利益着想俗话叫大局为重。宋江伟大的地位虽然很令纯粹的江湖中人反感,但是宋江为什么还是成功了?因为他身上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宋江的可能性就是被压抑的作者的可能性,一直想改变人生重获朝廷的信任。王伦的猥琐就不必说了,晁盖的草莽气息也是不能和宋江的官吏身份、家庭背景和受教育程度相比拟。宋江的小官吏身份只是一个面纱,在它的脑子里一直寄托的理想是为朝廷效力,天下是坏在官员手里,皇帝是被佞臣蒙蔽。
《水浒传》在号称108的一大群豪杰里面,小说是不是真的写活了他们,是一个问题。108人,什么样的小说可以把这么多人物写得活灵活现?那会是怎样的天才?作为一部中国长篇小说奠基似的《水浒传》可以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吗?显然没有。

李贽(李卓吾)虽然在小说诞生100多年后立场鲜明的抬举优秀的通俗文艺,具有时代的进步意义,但是李老先生更加在乎的其实是思想,因为他是思想家大过文学评论家。
也许顶多只能把30来个重要人物作了鲜明的描绘,这已经都有吹捧的嫌疑。当然,只要出场亮相到一定程度的,老施都能准确的刻画出来,但绝对不是108个都如此出色。这是《水浒传》不能回避的真实。 关于这部小说描写的功力深浅,从伟大长篇小说意义上,它应有当之无愧的地方,所谓诲淫诲盗并不能掩盖老施的写作手段,因为即便是材料再丰富多样,最后落实到文字上还是由别人无法取代的成就。林冲夜奔,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武松打虎,血溅鸳鸯楼、宋江杀惜等等精彩章节可以说接连不断,常读常新。聚义以后的部分,精彩就逐渐退色。可能是小说的结构从单线人物的串接变成集中描写后比较困难,因为这样集中的描写即使在今天也会是无比艰巨的,更不用说600多年前。

《水浒传》从说书到文字欣赏,采用全知视角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但见,只见等等转折语言可以说解决了古代白话文写作的一大关键问题。因为小说还有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就是把鲜活的古代白话文对应在无数下层人物的身上,这一特色甚至超过了有保守色彩的含糊主题。

水浒传》的版本
施耐庵编撰的《水浒传》祖本,早已不存。明清以来出现的多种《水浒传》版本,一般可分为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繁、简之分,不在情节、人物本身而是指叙述、描写的文字有粗略和细腻之不同。
繁本系统
(一)百回本:
1、明正德、嘉靖年间坊刻残页本;
2、嘉靖年间刊印的《忠义水浒传》残本(8回)
3、万历十七年乙丑(1589)刊印的《忠义水浒传》一百卷一百回,因卷首有署名“天都外臣”(汪道昆)的一篇序文,故称之为“天都外臣本”;
4、万历三十八年(1610)容与堂刊印的《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分为有序本和无序本两种。这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百回繁本;
5、明芥子园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李玄伯藏明刻本《忠义水浒传》、《钟敬伯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等。
(二)百二十回本:
1、明袁无涯刊本《新镌李氏藏本忠义水浒传》,增加了百回本所没有的宋江征讨田虎、王庆的情节。
(三)七十回本:金圣叹腰斩水浒传,砍掉七十二回以后的内容,又把第一回改为“楔子”,形成新的版本,即《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简本:万历年间双峰堂刊印《全像增添田虎王庆忠义水浒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