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教育精准扶贫?
感谢邀请!首先,我认为学校和老师在扶贫方面所拥有的资源相比其它部门或个人都没有突出优势。学校和老师专注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更符合专业人做专业的事这一社会分工原则。
当然,如果是必须完的成任务,学校或老师也不是毫无作为。
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可以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适当减免扶贫对象在本校就读子女的费用,减轻扶贫对象的教育负担 ;为扶贫对象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比如寝室管理员、食堂员工、保洁员等类似的后勤工作岗位;如果学校中有实力雄厚的校友,可以发动校友出钱出力,通过设立爱心基金或提供工作岗位来帮助扶贫对象。
从老师个人来说,老师在校都是满量甚至超量工作,能挤出的时间和精力都极其有限。不过,也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为扶贫对象创业提供参考,如开店、摆摊等低成本项目,可以适当 的提供意见。如果扶贫对象从事农业种植,可以为他们销售农产品提供市场信息或销售渠道。
如何进行产业扶贫?
本回答以种植业为例!
扶贫扶的到底是什么?扶贫应该怎么扶?本文主要就种植类产业项目实施的必要性目的性的分了四大模块。
第一模块、先说明种植类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种植业与人们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宁可三日无荤,不可一日无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消费意识越来越强烈,种植业问题更被寻常百姓所重视。主要表现在,一是价格波动大,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以及冬雨季节价格波动较大;二是质量安全问题。三是高温季节虫害较多,安全生产难度较大。
一是开展扶贫攻坚工作迫切需要实施种植业扶贫项目。贫困户虽然都有土地,但大多数是由于缺少劳动力、致富项目和缺乏科技致富的本领等原因而导致贫困。实施种植业扶贫项目可以有效地利用较少的土地创造更大效益,通过有经验的能人引领贫困户创业增收实现脱贫。
二是走合作化发展之路成为种植业扶贫项目和脱贫攻坚工作有效切合点。贫困户缺乏独自经营能力,缺少致富技能和信心。通过合作经营,统一耕作、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解决了贫困户缺技术的问题,同时通过联户经营,父子带动,增加了合力和县场竞争力,从而达到合力增收脱贫的效果。
三是周边县场需求和发展为种植业项目实施提供可行性。近年来,种植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保障了城县居民生活所需。但随着城县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县城上的种植业结构欠佳,品种优、质量高、精细种植业大多从外地运进,地产种植业供应量不足。
综上所述建设种植业项目对当地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模块、从项目效益分析入手
(一)经济效益
项目总投资为xxxxx万元,其中收益可达xxx万元。受益贫困户xxxx户,人口xxxx人。
(二)社会效益
种植业项目的实施可以缓解当地供应紧张的局面,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使土地得到更好的利用,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项目的实施给当地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1)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项目实施后,结合温室的建设,将极大地改善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经营规模化,也使其区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项目实施后,农民科技意识将普遍增强,并可充分利用完善的农业生产设施,大大提高项目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从而能进一步降低农民的经营成本与风险,提高劳动生产率,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
2)增强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意识
规划实施后,良好的示范效应将进一步使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该项目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利于增进广大农民对土地管理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增强项目区内各村广大人民群众、各级政府和国土管理部门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意识。
3)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
项目实施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为项目区内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通过合理、合法的土地权属调整,减少今后土地利用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各种纠纷,贫困户逐渐脱贫,有利于保持项目区的社会稳定。
第三模块、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方式
项目建成以后,实行农业科技企业为核心、村委为依托的双轨制的组织管理方式。将采取合作社+项目+农户的经营模式,合作社负责开发现场,建立销售网及县场供求信息网,无偿为周边其他协作农户提供县场信息资源。建立多渠道营销方式:迅速实现“产超对接”; 充分利用农产品集贸县场直供,建立直接销售点;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加工产业。
1、科技规模化的种植比原来零星分散的种植模式生产成本低,收益高;被租用了土地的农民,项目聘用其为种植工人,按日结算工资,租金+薪金,切切实实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2、生产运行方面要强化生产项目建设、净化产地环境、严格投入品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和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3、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形成:项目的运行要求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而且也需要各种熟练的、懂技术的田间劳动工人。按照生产技术的要求,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劳动工人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分别进行岗前培训、常规培训和定期培训。根据不同岗位的技术要求,合作社制订详细地技术培训计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培训,充分建立与各科技院校、农业蔬菜研究所的良好协作关系。加强与科研院所、专业院校的合作,引进高新技术,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实施品牌战略。
第四模块、项目风险防范措施(也就是后期保障)
为使项目建设有序进行,根据项目类型和规模成立相应的建设领导小组,由县级、镇村级和地方群众共同组建一个建设、检测和监督相协调的管理机构。
1)县级层面
作为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具体组织工程的项目测量、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工程竣工验收、委托工程结算审计、项目验收准备,落实相关配套工程和资金等工作。
2)镇、村级层面
作为项目实施最直接的受益者,有责任有义务组织相关镇、村的村级干部对项目建设提供必要的信息与帮助,协调施工方与当地村民可能产生的矛盾与纠纷。
3)群众力量保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公众参与性,以村为单位选取村民代表,组建项目村民代表会,由村民代表会负责对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涉及农民具体问题进行意见征求,方案论证和必要的协调。并对各单项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直接现场监督,全力保障该项目顺利、高效、高质量的实施。
4)技术培训。在项目建设期间,对项目区受益农户进行先进适用技术培训2-3次。要加强对项目区乡村干部、技术员、财务人员和受益农户在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方面的培训,使其熟悉有关资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要求,更好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5)扶持农技服务组织。适当扶持原有农技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具有技术推广服务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为其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补助适量服务经费等方式,明确其在项目建设中的具体任务,并严格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