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康德认为先天综合判断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康德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bdqnwqk8个月前问题8

康德之所以说先天综合判断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源于他试图解开近代哲学的两条发展线索——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都各自结成的“死结”。

近代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的思维和知识;只是逐渐走入了死胡同。 笛卡尔(1596-1650),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始祖——黑格尔和罗素都这样认为,其他哲学家也基本没啥不同意见。

从笛卡尔开始,近代哲学家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的思维和知识。 这是因为,在文艺复兴之后,随着科学的发展,近代哲学由经院哲学的相信上帝,转为相信人类和人类的心灵,并且相信人类心灵能够获得知识。

问题在于,人类是如何、且用什么方法得到知识,知识的范围能扩展到多远。 笛卡尔的普遍怀疑,不仅是怀疑神学和上帝,也是对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和知识的可靠性提出了疑问。

自他开始,近代哲学家分流成了经验主义者和唯理主义者两大支系。这两支,都认为真正的知识是普遍和必然的,但各自的侧重点又有不同。斯宾诺莎、莱布尼茲等,算是唯理主义这一边的代表;洛克、贝克莱等,算是经验主义那一边的代表。他们都对上述探讨做出了贡献,但在自身理论中也都存在缺憾。

到了休谟(1711-1776),形势急转直下。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只能认识在感觉中所经验的东西,那么,唯理主义的神学、宇宙论和心理学就都是靠不住的了;所以,关于上帝、宇宙和灵魂的知识,便超出人的能力范围。然而,即使是关于事实的知识,也只有或然性,人不能认识必然联系、实体或自我;我们甚至不能说我们的观念必然遵循我们曾经经验过和我们相信它们会重复的秩序。我们由比较我们的观念,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对这种关系进行推论,我们能够得到只能是——“一种论证的知识”。仅此而已。

按照休谟的理论,推而广之,只能说知识是不可信的,世界是不可知的。 罗素说,因为休谟的智商太高,至少比洛克高很多?,所以,把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推进了死胡同。 黑格尔说,休谟标志着英国哲学、法国哲学等等的完结,于是,轮到德国哲学出面了。

康德的高光亮相和他面临的问题。 美国哲学家梯利形容休谟之后的局面时说:“理智破坏性地批判了自己的能力,意志要求承认它的道德和宗教的价值,对此,现在哲学被迫作出回答”——这真是自找的呀!

梯利说:此时,“康德承担了这个任务,力求公平地对待他那时代的各种思潮,诸如启蒙运动、经验主义,怀疑论和神秘主义。”

康德(1724-1804),几乎一生都是作为学生、教师和学者,虽然经历了俄普战争、法国革命、拿破仑入侵,但他几乎没离开过东普鲁士。

康德所面临的哲学难题是——需要“一方面限制休谟的怀疑论,另一方面限制独断论;反驳和摧毁宿命论、无神论以及唯情论和迷信。”

康德的哲学,出自沃尔夫的唯理主义学派,对英国经验主义和卢梭又很感兴趣。他自己说,是休谟把他“从独断的睡梦中唤醒”。他感到迫切需要考察或批判人类理性,好象是审问理性,以便保障理性的正当要求,摈除无稽的要求;换句话说,就是迫切地需要一种认识论——这种认识论要研究普遍和必然的知识的可能或不可能、来源、范围和界限。他认为,一直到现在为止,哲学是独断的——它往前进行而沒有预先批判它自己的能力。现在必须批判,或开始不偏不倚地考察理性一般的能力。 基于这样的目的,康德写了他的三种“批判”——《纯粹理性批判》(1786),以考察理论的理性或科学;《实践理性批判》(1788),以考察实践的理性或道德;《判断力批判》(1790),以考察美学和目的论的判断,或艺术和自然中的目的。

康德三大批判的理论依据或前提是什么呢——他把真正的知识规定为普遍和必然的知识。他同意唯理主义者的观点,认为在物理和数学中有这样的知识。他又同意经验主义者的观点,认为这样的知识是属于观念性质的知识;它不是关于事物本来状态的知识,而是关于现象的知识,即关于感官所感受的事物的知识。因此,他把唯理主义的形而上学(宇宙论、神学和心理学)排除在外了。他还同意经验主义者的观点,认为我们只能认识我们所经验者,感觉是知识的材料;同意唯理主义的观点,认为普遍和必然的真理不能得自经验。感觉提供知识的材料,心灵按照由它的本性所形成的必然的方式予以整理。因此,我们有关于观念的秩序的普遍和必然的知识(唯理主义),这不是关于自在之物的知识(怀疑论)。知识的内容来自经验(经验主义),但是,心灵思维它的经验,按照它先验或固有的、即唯理的方式来思考这些经验(唯理主义)。自在之物是存在的,我们能够思维自在之物,但是,不能象认识经验世界的事实那样,认识自在之物。如果不是因为有道德意识或实践的理性,就不能回答、甚至无从讨论这样的问题,诸如和有因果关系的时空秩序不同的一个世界的存在、上帝的存在、自由和不死。

真是够烦琐。也可以看出,康德一开始就是“兼收并蓄”——既接纳了唯理主义的某些观点,又吸收了经验主义的某些主张——这确实可能解开前人的“死结”,但又给自己的二律背反埋下了祸根。

康德关于先天综合判断的作用及其论证。 康德面临的基本问题,也是知识问题——什么是知识?获得知识如何可能?什么是人类理性的界限?他认为,这也就是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必须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怎么回答呢?康德认为,必须审查人类理性或对它加以评判。知识总是表现为判断的形式,在判断中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但是,不是每一个判断都是知识——判断往往是综合的,但并非所有的综合判断都给人以知识——比如说,所有树木都是植物——这是一个综合判断,可是没有给人以新的知识,这是因为,综合判断中,有些判断来自经验。他说,这种判断缺乏必然性——理性不象迫使人承认数学命题那样,迫使人承认这种判断。这种判断又缺乏普遍性——我们不能说,因为类中某些物体具有某种特性, 则一切物体都有。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判断或后验的判断,是不科学的。

他说,一个综合判断要成为知识必须有必然性,即同它相反的命题是不可思议的,它还必须有普遍性,即不容有例外。普遍性和必然性不是导源于感觉或知觉,而是在理性、在知性中有其渊源。不靠经验(并在这个意义上先于经验),我们知道一个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等于二直角,而且永远如此。因此,一个判断要给人以知识,它必须是先验的。

明白没?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或者叫先验综合判断,就是这样推导出来的。

他说,知识存在于先验的综合判断里面。分析判断总是先验的,不借助于经验,比如说,一切有广延的东西是有广延的,这类判断是建立在同一律和矛盾律之上的,不能给人增加知识。后验的综合判断给人增加知识,但是不牢靠;它们所提供的知识模糊、不确实和可疑。在科学中我们要求必然的确实性,只有在先验的综合测断中,这种确实性才是可能的。

康德从来没有怀疑过有这样的判断,在物理、数学、甚至在形而上学中就有这样的判断。他认为普遍和必然的知识的存在是确定的事实,因而不追问先验的综合判断是否可能,只追问先验的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种知识的条件是什么?这种知识的存在在逻辑上以什么为必要条件,或必然涵蕴什么?因此,像他这位德国批判者自己所说的,他的方法是独断的——认识论是一种严格的论证的科学,先验或纯粹的科学,是把真理建立在先验的必然的原则之上的科学。他的方法不是心理学的方法,而是逻辑的或先验的方法——他不是让人在自己的意识中来考察知识的条件,知识在心理上是如何产生的,而是要研究其实的知识,比如数学或物理的命题,要向自己追问,这种命题的存在在逻辑上以什么为必要条件。 康德说,沒有综合的心灵,就不能有综合的判斯;沒有知觉空间的心灵,就沒有关于空间的判断;没有根据因果来思维的心灵,就沒有关于因果的判断。据此,他认为知识当然有可能性和确实性,就是说,他是一个独断论者。但是,这种独断,并沒有使他成到不安,因为象他所宣称的,如果休谟否定知识的可能性是正确的话,那不过是一种“愤慨”。 如果理性在能够从事考察它自己的工作以前,必须确定它有这样的能力,这只能使人类停滞不前了——有点儿武断吧?

其实,在数学、物理和形面上学中,先验的综合判断如何可能?或者纯粹数学、纯粹物理学和纯粹形面上学如何可能,需要指出如何和为什么在这些领域里,我们能够有其正的知识。 所以,康德开始考察认识的器官——必须思考它的能力,可能性和限度。他认为,认识以心灵为必要条件。沒有所思维的东西,我们不能思维。除非有通过感官所取得的对象,除非心灵有接受能力或有感受性,我们没有思维的对象。感受性提供对象或知觉(直观,康德有时称之为经验的直观)。这些对象必须为知性所思维、理解或思考;由知性中产生概念。没有应觉或知觉以及思维或理解,就不可能有知识。知识的这两种必要条件根本不同,却相互补充。“知觉和概念构成人类一切知识的要素”。没有概念,则知觉是盲目的;沒有知觉,则概念是空洞的。理智所能做的,是对感受性所供给的材料的加工。这两种能力可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但是我们不了解。

知识如何可能?这个问题又分成两个问题——感官知觉如何可能?知性如何可能?先验的感性论(知觉能力论)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先验的逻辑(概念和判断论)回答了第二个问题,二者构成先验的原理论——咱们就别再去详细讨论了。

那么,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自己打成的“死结”解开了吗?休谟造成的“僵局”了吗?作为康德自己,当然认为一切都不在话下,全部OK了。其实不然。如前所述,正因为他既采纳了唯理主义的观点,又吸收了经验主义的见解,他费尽气力的调和,其实给自己造成了一种二律背反的局面。

他的徒弟黑格尔——当然是没行过拜师礼的徒弟,马上就发现了师傅康德哲学的破绽——黑格尔总结了之前的三种认识论,其中一种是康德,指出,他师傅康德的批判哲学,并没有跳出经验主义的窠臼,虽然他反复论证“先天(验)综合判断”,可是又不得不留下一个莫名其妙的“物自体(自在之物)”;康德尽管认为,无限整体不是有限概念能够说明的。这种观点的好处,是实际上否定了上帝的存在。但“先天(验)综合判断”和“物自体”,割裂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最终会导致不可知论——这正是康德自己挖下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