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的介绍
李贽(1527~1602),汉族 123,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应会试。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湖北麻城芝佛院4。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间还有不少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最后被诬下狱,自刎死于狱中。李贽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其重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楚书》、《续焚书》、《史纲评委》。他曾评点过的《水浒传》、《西厢记》、《浣纱记》、《拜月亭》等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5李贽还评价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李贽的一生充满着对传统和历史的重新考虑,这也是明朝后期社会思想变革的一个聚焦般的体现。
介绍李贽的思想
李贽哲学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理本论到心本论的转化的过程。李贽主张宇宙的万物是由天地所生,否定程朱理学理能生气、一能生二的客观唯心主义论断。
李贽还认为,人们的道德、精神等现象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中,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理论,这是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李贽信奉王阳明的心学,所以,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中心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认为真心、童心是最根本的概念,是万物的本源。
自然界是“我妙明真心的一点物相”,没有理,没有物,世上一切物质和精神皆是只存在于“真心”之中。什么是“真心”呢?就是童心、初心,最初一念之本心,即不受外界影响的我的心。
它们是主宰一切,产生诸相的本源,可称作“清净本源”,万事万物、山河大地就在一念之中,只是真心的显现物,是真心的因素和成分,如同水泡和大海中的海水的关系。
这种观点,与陆王学派的“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禅宗的“万法尽在自心”是一脉相承的。
扩展资料:
李贽的民族属性,有汉族、回族两种说法。这一问题因为与李贽思想的形成密切相关,故受到学界重视。
回族说在20世纪50、60年代已由白寿彝主张, 后逐渐完善。其证据有:林驽信仰伊斯兰教并迎取色目女子,且依据《凤池林李宗谱》、《荣山李氏族谱》、惠安《郭氏族谱》等材料。
可认为此种信仰甚至通婚延续数辈,因此,尽管李贽的远祖是汉族人,但从二世祖起经过六世的演变,该家族已经回族化。
至于李贽本人,尽管无确凿证据证明其信仰伊斯兰教,或可看出已不信仰伊斯兰教,但其生活习性和临终所嘱葬式,也反映出他本人仍是回族人,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贽
李贽思想的核心是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事事以孔子的教条作为是非标准。
他对那些专门以孔子的教条来教训别人的封建官吏特别反感,和他们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公开说,这些人“虽名为学,而实不知学,往往学步失故”。
李贽还批评当时的一些所谓“学者”,实际上是伪君子,他对封建官场中那些只会阿谀奉承而无实际本领的人更加鄙视,认为朝廷专用这种不学无术的人,所以国家有事,临时便无人可用。
李贽的思想和言行,在明代中期是个巨大的冲击波,所以受到了封建官吏和封建卫道者的无情打击,最后被捕入狱,死于狱中,终年76岁。
扩展资料
1、李贽一直与那些昏官和假道学先生格格不入,仕途不顺,最高职位只是云南姚安知府。50多岁便离开政坛,开始从事他反对封建礼教的斗争,至死不渝。
2、李贽哲学思想与当时正统的理学不同,偏向于主观唯心主义,这跟他信奉心学和佛家有不少关系。李贽强调“真心”,认为世间万事都只存在于一颗真心之中,这和王阳明的主张可谓一脉相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