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的起源讨论一下哲学的基本问题?
我了解的最早、最出名的对人的定义是柏拉图的“人是全身没有羽毛,能独立两脚行走的动物”。事实上,他的论断在被他的学生用拔光毛的鸡推翻之后,就很少有人再为人下全面的定义,而是从附属性质上对人进行判断,如“人性本善”、“人对人像狼一样”、“人生而是自由,平等的”等等。 事实上,通过公众与时间双重准绳,那些哲学家的论点不攻自破,我之所以不在此一一反驳,因为我在后文会立起自己的观点,自以为可以水到渠成的驳倒前辈的观点,而且我不必为经不起公众和时间考验的观点费太多笔墨,而应向当前的未经理性批判的观点开火。实际上我们已有了从感性上认识人的方法,只要具有一定知识的人甚至于一些机器都可以认识人。而这种简单的外形认识法却比过去的哲学家的认识法更为公众深信不疑,而且也经得住时间与公众的考验。 我们在信赖部分感性时,当然不忘对事物的各种我们能认识的性质作全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人性的善恶,对他人的态度都是一种思维的形式,也就是说思维是公众认为的人性的善、恶、自由性等更高层次抽象概念,即那些认可人性善、恶、自由性的人都应认可人的思维性。 接下来我们从人的公认的生存概念来认识人的思维性,当一个人的手断了,人们为他移植一只手,这时他的朋友依然认识他;同样当人们为一个盲人移植了一对视网膜,他的亲人依然对他热心如故。这就说明这样移植并未改变公众对此人的根本性的认识,公众对其的权力和义务还是一如既往。而当一个人失去思维成为植物人时,公众对他的关心只出于同情和对这个人过去的怀念及责任,失去了除此以外的一切权力与义务,也就是说公众已不把他当正常人看待了。这样我们从正反两方面认识了公众对人的认识,是以大脑的思维的存在性为内在判定标准的。 但我们并不满足于以上分析,因为我们看到当一个人闭目养神时,其视觉神经是休息的,而其它神经如听觉神经可能在工作。事实上稍有点生物学常识的都应知道人的神经总是在轮换工作。这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并不等于思维本身,而是大脑的工作状态,即大脑的某些部分的闪烁式的生物反应构成了思维。这里我以电脑为例进行类比,我们并不认为一台未充电的电脑具有分析运算能力,而我们把一台部分元件的闪烁充放电的电脑(即通电的电脑)称之为分析、运算的电脑,同样我们对生物反应引起的大脑状态的运行看成是思维现象,而思维又影响与之相应的神经,产生表情、行动或思维体本身进行动作。 这样我们得到了一个简单的结论,即人的本质是思维体。 人既然是思维体,那么人不可能对思维以外的事物直接沟通。例如你有一幢房子,这只是在公众的眼里你对它具有权力而你也只能有这些权力,而事实上你只能通过视觉看它,触觉摸它去把这些信息作为神经信号传入大脑,而不能在墙内象在细胞内一样建立反应神经来指挥它,更不能把它作为思维的组成部分去运用它来思维。这样我们就发现由于思维与物质的互不可入性质,那么我们就需要中间传递的介质来给我们提供信号,这种信号在哲学上就称之为感性,而感性信号一旦为思维所接收,就称为感性认识,既然我们所有的思维来自感性认识和对感性认识的判断认识即理性认识,那么我们就需要对感性认识进行统一(这在下文中有极大的作用)。例如我们在看到放大镜下的手指时,我们相信视觉还是触觉,事实上我们视、听、嗅觉的感性最终依触觉作判断(包括肠胃、心、脑等之内触觉神经)。 既然人只能进行理性及感性认识,那么人的生存的目的是什么?首先能维持这种思维的存在及发展是思维的存在目的。这原因很简单:因为不愿维持自身存在的思维体失去了作为生物的资格早被淘汰掉了。一般来说,动物既是对各种信息做出更大能动性反应的生物,事实上进化到人类时我们可以想象能找到(即记忆追踪)水源的人更易于生存,能了解动植物习性找到食物的人更易于生存,能远离粪便,避免疾病的人更易于生存。而这些行为都需要大脑的分析和判断为基础,自然的各种现象磨练了人的思维,也使思维体懂得他的存在与他可以直接运用的躯体密切相关。所以懂得饿时要填饱肚子或食入美食能产生超一般思维快感的人易于生存这样的基本问题对于哲学家是应该易于理解与解释的,但人们更应当从这种历史与进化的角度来思考时我们应当可以认识正是思维的发展产生了人,或者说倾向于思考产生了人。 同时我要指出历史与进化的认识也是人对低级的感性的认识的长期的思索与抽象的结果,并且思索与抽象的最初级材料还是我们共通的感性,而每一次思索与抽象的都建立在可积累的逻辑系统上,因此我们才相信人类是有历史的,并且通过进化达到人的时代。人们相信的是感性材料及其基础上的有逻辑的分析得出的抽象结论在人类认识的各个阶段都有例证,就如在中世纪人们那么相信神学,但当达尔文举出动物进化的感性材料及严密的逻辑的论证后人们还是更加达尔文一些。 由于进入人类社会后,人可以与他人交流,即思维体通过(公众)媒介如语言、文字认识他人作为可认识的思维体形式。使人可以更好的生存就要认可公众的认识方法,而公众在认识中将思维体进行了分类,当自己排到后列而有危机感的思维体易于生存,也就是说当自己的思维被视为无用而可能被淘汰出社会而不利于生存时,能证实自己者易于生存。同样能够认识友情、亲情、爱情之类感情重要性的人也易于生存。 这样我就把人的各种意识、情感归结于思维,这大大有异于过去把思维仅仅看作是理性的思考。同时给人以各种情态以出发点,在过去人们往往只看到人的肉体形式与意识情感统一,更无法解释许多以分析为主的抽象知识,却能产生巨大的物质效应(如纯数学)。 当然把人看作是思维体,并把存在与发展当作思维体的存在目的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例如有没有对思维体来说比生存、发展更大的问题?我们说当然是有的。 因为人的思维是整个思维物质支持体(一般认为是大脑)的有效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有系统的综合判断,这种判断的能力与人的经历和大脑构造有关。这种判断最终产生一种点意识,或爱恨、或想看清全局、或无反应,都应是这种判断的体现,也就是说人对世界(包括思维世界)即人类社会的思维形式是有一套自身判断的思维体系,人在生长过程中不断拓展、纠正、抽象这套体系。 我们所说的拓展指的是人不断在原有知识上加宽自己的知识体系,纠正是指人在把体系中可能的对立的认识统一成一种意识,抽象指人把体系中的知识系统化,随着拓展、纠正、抽象的不断进行,人的思维体系最终成为一个三角形的金字塔样式。即层层的知识最终可以由一个知识点的推论导出,这样我们也可以知道为什么人们的思维是有理性可循的(不论公众认为他是对还是错)。我们过去的哲学家往往认为这种理性是天赋,其实现在我们应知道它应该是经历了不断的思维、纠正、抽象而形成
哲学产生于实践,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即物质与意识的问题。包含两方面,一是物质与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 问题。这一问题是人们在实践中首先遇到的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