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支持维新派吗?他对维新派的态度是怎样的?

bdqnwqk8个月前学者44

李鸿章支持维新变法,但不支持维新派。

甲午战争之后,变法图强在清政府高层并不是忌讳,毕竟连日本都能输,旧法的确不合时宜了。当时虽然有很多人反对变法,但也有很多人支持变法。比如李鸿章、张之洞等汉臣,荣禄等满臣就倾向改革。甚至于,就连慈禧也没有明确反对过变法。

所以甲午之后,戊戌之前的两年多时间,维新派在全国混得风生水起,很多官员都把宝押在他们身上。李鸿章也在这一时期向康有为的强学会捐过活动经费,以此鼓励康梁晚辈变法图强。只不过,康有为嫌李鸿章名声太臭,没有收他的银子罢了。

后来光绪下决心变法,询问慈禧态度,慈禧表示可以先试试。在慈禧看来,试试嘛,失败了也没什么。反正是光绪在台前搞,就算搞不成功,她也可以出来收拾残局。为此她还在变法前给光绪铺路,专门排除了一些顽固派大臣的阻扰。

只不过,她没有想到,李鸿章这班老臣也没有想到,光绪会玩的那么过火。以至于最后大家都不想支持维新派变法了。

众所周知,清朝戊戌变法的参考对象是日本的明治维新。可决定变法前,光绪对日本的情况不了解,明治维新是怎么推行的,他一点也不清楚。他所知道的明治维新,全是康有为转述的。而康有这个人,又不是善茬。

他为了达到强推变法的目的,经常故意给光绪传播虚假信息。

比如说,日本的明治维新,明治天皇本人实际上只是一个提线木偶,真正的改革操盘手是日本当时的倒幕派。

但康有为却故意不跟光绪说,他给光绪传递的信息是明治英明神武,一宣布改革,日本就改革成功了。这导致光绪对变法的困难程度没有清醒认识,错误政策后来接连出现。

还比如说,明治维新能推行有一个基础,那就是立宪。天皇先立誓“万机决于公议”,然后藩阀政府的臣子才起誓效忠天皇的。在这种关系下,天皇也要受宪法约束,天皇也不能比宪法大。国家大事,天皇要跟大家一起商量着来。

明面上看,天皇受宪法约束,他吃亏了。但天皇是光杆司令,他手上又没兵。如果各地藩阀不支持他,他凭什么改革?所以,无论当时日本的藩阀是真心认为立宪好,还是借立宪来绑架天皇。立宪都有极现实的意义。

那就是——围绕在天皇身边的人很多,天皇并不是孤家寡人。谁反对维新变法,只要明治天皇一声令下,藩阀就出兵剿灭反对派。

但康有为为了强推变法,他却故意不跟光绪讲这个事。因为怕讲了,光绪可能就不想维新变法了。毕竟“万机决于公议”,这对于一个清朝皇帝来讲,有点不能接受。(戊戌变法的内容里面没有一条跟立宪有关)

或者说,如果光绪不想改革了,康有为想借机爬上去的美梦,就碎了。

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顺风的。改革,也从来都是要经历重重困难的。光绪对此是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他的身边本来也没有多少人帮助他落实改革,他本来就是光杆司令。

他被康有为一通忽悠,以为明治维新是明治一个人的英明神武,上下一心,轻轻松松就把改革搞定了。他这么想,戊戌变法能成功就是见鬼了。大家肯定都不会服从他。甚至于说,万一逼急了,有些人还会造反。

所以,从此时开始,早先还对改革有支持意向的老臣就都与维新派保持了距离。他们本身并不反对改革,只不过,他们凭嗅觉感知到,这场改革不可能成功。还是要与维新派保持一定距离才好。

后来光绪的改革果然碰了钉子。慈禧为了给光绪“刹车”,便逼迫光绪连下三谕,把京津地区的军政大员稳住。不至于搞到后面不可收拾。但就这一下,便让顽固派看到了希望。这些人纷纷跑到颐和园求慈禧回宫主持大局。局势瞬间就就微妙了。

看到这个情况,康有为急了。于是,他就开始把矛头指向慈禧。在他看来,似乎只要把慈禧搞掉,改革就能成功。

为此,他强逼毕永年充当“敢死队长”,强逼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劝袁用武力逼宫。

其实对袁世凯这个人,康党中人都说袁世凯不可信。但康有为固执己见,他信任袁。结果袁世凯最后告密,把他们都卖了。

而袁世凯告密的结果,就是慈禧与光绪的关系彻底破裂。

尽管说,康有为劝袁世凯武力逼宫的事,光绪并不知道。但光绪不知道这件事,慈禧也不知道。在慈禧看来,不是康有为想搞死自己,而是光绪想搞死自己。

光绪被自作主张的康有为害惨了。

另外慈禧与光绪决裂,还不仅仅是因为康有为想武力逼宫。当时康有为还干了件让她不能忍的事。那就是,他向光绪大力推荐伊藤博文担任宰相,并倡议清朝与日本“合邦”。

所谓“合邦”,不过就是借口。这个建议实际上就是卖国。也就是说,康有为为了实现自己的权欲,不惜卖国。

慈禧不是个爱国者,但国家是她的,谁出卖国家利益,那就是出卖她的利益。所以她不能容康有为,也不能容光绪。事态发展到这里,戊戌变法可以说,百分百不会成功了。

慈禧的态度一向很重要。如果她不支持变法改革,别人自然也不敢有意见。所以,尽管李鸿章、荣禄等人并不反对变法,但此时他也只能站在慈禧一边,坚决的反对维新派。

他们的这种反对,并不是反对变法,只是纯粹的站队而已。在光绪和慈禧之间,他们决定还是站慈禧。

光绪这个人,怎么说呢?有志气,但性子太急了,没有城府,水平也不太行。注定成不了大事。老臣们站慈禧,很显然,是个明智之举。

戊戌变法失败后,下野的李鸿章被任命为两广总督。临行之前,他按例去给慈禧谢恩。

慈禧见到他,拿出一个折子,说有人弹劾你是康党,然后把折子给他看。

在这之前,慈禧杀了一批人,所以此时大家都是人心惶惶,怕被贴上康党标签。面对慈禧的质问,这要是换作别人,早就磕头谢罪了,但李鸿章拿过折子看完后,毫不畏惧的说道:若旧法能强国,吾国早已强矣,何待今日?即变法则为康党,臣罪无可逃,臣实是康党。

慈禧听完有点意外,但也没他的治罪。毕竟这个时候,大清江山摇摇欲坠。李鸿章究竟是不是康党,并不重要。在慈禧看来,戊戌政变的核心是逼迫大臣在她与光绪之间选边站。而不是在该不该变法的问题上选边站。

1901年,慈禧决定实行新政。新政的内容与戊戌变法近似,且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还涉及废除千年仕宦之道的科举制度。但李鸿章此时已经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