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哲学通论、哲学概论有什么不同?这三种的学习顺序是什么?请各介绍几本关于这三方面经典的书。
哲学概论教材“西方色彩”太浓
南京大学的《哲学概论》课选用的主要教材是孙正聿的《哲学通论》、王德峰的《哲学导论》,这两本教材都属于领域内的权威教材,是教学中比较好的参照。但从教学角度来说,这些教材的哲学史背景主要是西方哲学,“西方”和“现代”的痕迹较重,而中国哲学史的背景就比较单薄。教材中所叙述的理论内容有些部分尚显艰深,需要寻求更为明白晓畅的叙述方式。为了满足教学需要,我们自己也主编了相关教材,以补充完善上述教材的不足。
哲学概论教材不能只讲“哲学学”
我给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学生上《哲学概论》这门人文素质基础课。选用的主教材是孙正聿的《简明哲学通论》,辅以王德峰的《哲学概论》、张世英的《哲学概论》等。对非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哲学”问题其实是很感兴趣的。但目前的这类教材,以孙正聿《哲学通论》为典型,大部分主要在介绍哲学这门课的主要问题,比如哲学的概念、特点和功能等,可以称为“哲学学”。但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是哲学本身的问题,即传统哲学,或者说“原哲学”中的本体论、价值论等内容。实际上,在人文基础课中纳入这些内容,用感性的哲学知识引导学生,才能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做人、思考、发展真正起到引导作用。
张世英《哲学导论》深入浅出
张世英先生的《哲学导论》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具有自身明显的风格特点,首先,它不是泛泛地总结,或者为搭建框架而搭建框架。该书可以说是张先生多年哲学思考的结晶,用他自己的研究和观点形成了教材的基本体系。其次,作为一本导论性质的入门书,这本教材语言上的深入浅出特点很明显,张先生对许多抽象的哲学问题娓娓道来,使教材一扫一般哲学书的那种厚重艰涩的感觉。该书非常适合给大学一年级上《哲学概论》课的学生学习
一些高等院校的哲学专业先后增设了一门称之为“哲学导论”或“哲学概论”或“哲学通论”的课程,并陆续地出版了一些相应的著作和教材。从1994年底起,我在吉林大学设计并讲授了“哲学通论”这门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和出版了《哲学通论》一书。在授课与写书的过程中,我向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所讲的和我所写的“通论”、“导论”和“概论”是何关系?我的想法是:作为哲学的“导论”、“概论”或“通论”,它们的根本出发点和基本内容都应当是“论哲学”,即都是以“哲学”自身为对象而予以论述;但是,它们“论哲学”的侧重点又应当是各不相同的。“导”,侧重于“引导”和“导入”,因而应该着重于深入哲学研究之前的知识性的和思想性的准备工作,即着重于分析或梳理有关哲学自身的若干重要问题,如哲学的学科状况,哲学的研究领域,哲学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哲学的主要特性等等;“概”,侧重于“概括”和“概述”,因而应该着重于概略地叙述哲学的相关领域,即着重于概括或归纳哲学各主要学科或分支的理论内容,如分述自然哲学、历史哲学、道德哲学、文化哲学、宗教哲学等等;“通”,侧重于“通达”或“疏通”,因而应该着重于对哲学自身的追问,即着重于从学理上探讨“哲学究竟是什么”。已出版的《哲学通论》一书,就是依据上述的理解撰写的。
由于哲学的“导论”、“概论”和“通论”的根本出发点都是“论哲学”,都不能不贯穿作者对“哲学”的理解,因此,在出版哲学的“通论”之后,再来写关于哲学的“导论”,这对我来说,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任务,甚至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