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李贽?

bdqnwqk9个月前学者13

评价李贽,先看看他做了什么?明朝给他安的罪名是什么?

李贽(1527 —1602),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宏父(宏甫)居士、思斋居士。晚年常住在湖北麻城龙湖,又号龙湖叟等等。

童年时,母亲早逝,七岁,跟父亲白斋公读书,十二岁即作《老农老圃论》,综合《论语·子路》中樊迟问稼与《论语·微子》中子路问荷蓧老人两件事,赞扬关心农事的樊迟,讽刺轻视农事的孔子。

李贽年轻时颇遭困顿,为了生活,参加乡试,中举人。出任河南辉县教谕,擢升南京国子监博士,为父亲守孝期满后任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迁南京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任期未满,辞职不干了。

大概李贽的“离经叛道”,就是从他辞职以后,专攻学术论道开始的吧。

李贽做了什么

一、辞职后先在黄安(今湖北红安)好友耿定向的天窝书院治学。两人思想严重分歧,耿定向以礼教正脉自居,认为孔子是“万世师”,孔孟之道是“万事宪”,“天下尊之则治,违之则乱。”李贽则认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特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严重的思想分歧难以互融,李贽又移居麻城(今湖北麻城),出游武昌、北京、大同讲学、传播自己的思想。在麻城讲学时听课者众多,也有很多妇女听课,当地政府认为有伤风化,遂即“逐游僧(李贽后来去发,号秃翁),毁淫寺”以“维持风化”,焚毁李贽营建的骨塔,拆掉李贽居住的芝佛院,李贽事先得到消息躲了起来,才免遭攻击。

二、李贽认为,《六经》、《论语》、《孟子》不过是史官过度褒扬崇拜主子之词,或是大臣们极力赞美国君之语。要么就是迂腐糊涂的弟子死记硬背老师的话,有头无尾,记前忘后,私自揣度记录下来的东西。后人竟然相信这全部出于圣人之口,一定是圣经。把它当做万世不变、至高无上的理论,其实是道学家宣扬自己说教的借口。

三、李贽认为,百姓之所以不能安居乐业,不得安生,是贪暴帝王、官吏骚扰、假仁假义的儒者祸害的结果。所谓 “仁者”,自以为是地忧虑天下人不得其所,便急急忙忙要“给”天下人安生之境地,便用“德化”、“礼治”禁锢人们的思想,用政令、刑法约束人们的行动,其实这样反而让天下人大失其所了。

四、李贽认为,千古以来,只有君臣而无朋友,君主是龙,有逆鳞,触之必死,但死谏之人却一个接一个,为什么?可以博得谏臣之名,何况万一不死获得帝王奖赏,还能得到大福呢。所以人追求名利之心胜过避害之心。

五、李贽骂道学家是“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两面人;

李贽反对儒家的“践迹”、“执一”,提出对于过往之“迹”,“不必践、不可践、不当践”;

李贽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若谓二生于一,一又安从生也?”

李贽认为“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说人分男女可以,说见识分男女是不行的,说见识有长短可以,说男子见识长、女人见识短是不行的。)

李贽的思想理论,主张认识还有很多,基本上属于“惊世骇俗、离经叛道”之类的。但正像他认为孔孟之道不能作为“万世宪”,他的学术理论政治主张也有认识不足和相互矛盾之处。

如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说:“……则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然未有忠义如宋公明者也。今观一百单八人者,同功同过,同死同生,其忠义之心,犹之乎宋公明也。独宋公明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

说水浒一百单八人皆有忠有义之人,都有“义”是可能的,都“忠”却未必;同情宋江心在朝廷,这不和自己蔑视礼教、轻视伦理纲常相互矛盾吗?

明朝给李贽安的罪名是“惑乱人心、狂诞悖戾。敢倡乱道、惑世诬民。”李贽最终被捕入狱,在狱中夺过狱吏的剃发刀自而死。

评价:李贽著述甚丰,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是晚明思想启蒙运动的一面旗帜,他尚“真”弃“假”,毫不留情地投刺“无所不假”、“满场是假”的社会现实,反对儒家的泛道德主义,自建了以“童心说”为核心的新思想体系。他的“离经叛道”使他处于时代矛盾的焦点上,严重触犯了统治阶级赖以稳固加强统治的“儒学”,使朝野思想体系引起剧烈震荡。

李贽终生在为争取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离经叛道”。他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掀翻圣坛。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不应盲目信服前贤。

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再过千百万年,李贽依然会占据重要的一席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