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李贽(卓吾)是怎样的人?如何看待他割颈自杀这一行为?

bdqnwqk9个月前学者20

据史书记载,李贽是明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唐士。

李贽初姓林,后改李,名贽,字宏甫,福建泉州晋江人。回族。做过云南姚安知府。辞官后讲学于胡北红安、麻城,当时,从之者几千、几万,影响很大。

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神速。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拘泥于自身的回教,也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

李贽以孔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李贽身受‘‘阳明学’’之流‘‘泰州学派’’影响,是罗汝芳学生,把王阳明和罗汝芳的学说推向极端。

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见解:

李贽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 ,这种说法对封建传统教条和假道学进行了大胆的揭露。

李贽认为《六经》并非万世之至论。针对当时官学和知识阶层独奉儒家程朱理学为权威的情况,贬斥程朱理学为伪道学,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非。

在文学上,李贽主张创作必须发抒己见,并重视小说、戏剧在问学上的地位,对《水浒传》《西厢记》等给与很高评价。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李温陵集》等。

李贽晚年好史学,除据历代正史繤写《藏书》,又广泛收集明代资料撰写《续藏书》,对传统史学观点有所突破。

李贽承认个人私欲,‘‘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天尽世道以交’’,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

一言以概之,李贽之思想,学说,观念,超越时代,几近现代,触动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为统治阶层所不能容忍,以至于招来杀身之祸。

李贽死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当时,左都察院温纯及都察院礼科给事中张德允,上疏奏劾李贽,明神宗见疏即下诏,以‘‘敢倡乱道,惑世污民’’之罪,逮捕李贽下狱,著作被通令烧毁。

入狱以后,李贽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原籍福建,感叹道:‘‘我年七十有六,死而耳,何以归为?’’又说:‘‘衰病老朽,死得甚奇,真得死所矣。如何不死?’’,又写遗诗曰:‘‘壮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

三月十五日,呼侍者剃发,夺其剃刀割喉,气不绝者两日,三月十六(公历5月7日)子时气绝。享年76岁。葬于通州,墓今犹存,在北京通州区海子公园,燃灯塔西侧。

李贽自杀割喉而死,死时已多感慨,又有遗诗,表明心迹。

今日我们回头去看,用现代人的观点,观念去理解,虽说全面深刻了许多,总还是觉得不能尽释古人心情之复杂和无奈。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