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哲学问题"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得义。”这句古话说明()
选D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得义。”大体可以理解为:要想树木生长得高大茂盛,必须先稳固它的根部,只有树木的根基牢固了,树干才能高大挺拔,枝繁叶茂;要想水流连绵不绝,源远流长,经久不息,就必须要疏通、加深它的源头。如前所述,要想使国家安定,江山永固,就必须对广大人民群众积聚道德和仁义,让他们安乐生活。
这句话是借助形象生动的比喻,指出了世间万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与因果关系。“木”与“根”、“流”与“源”、“国安”与“积德”三个排比其实都是因果关系。而因果联系就是普遍联系的一种具体形式。
儒,道,佛三大哲学思想对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何影响
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薪火传承。儒道佛三家思想体系在我国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三家思想在发展上各有渊源,又互相影响,占据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思想的主体地位,在古代尤其是近代知识分子不同的人生阶段烙下深浅不一的印记。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鼓励人积极入世,通常所说的“三十而立”不仅是描述一种人生状态,更是传统文化对青年人的一种无形的要求。儒家思想下的年轻读书人唯一愿望就是“士优而仕”,十年寒窗读破万卷后能金榜提名,衣锦还乡。他们憧憬着“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风光;他们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当作自己的人生格言。多少年来多少读书人皓首穷经、潜心于骈四骊六之文,去追寻书中的“颜如玉、黄金屋”且至死不渝。范进的故事在历史上不知上演了多少回,不过范进与更多的人比较还算幸运的。多数人直接实现自己蓝图的理想遭到破灭之后,他们产生了这样的念头:通过把自己变成达官的心腹,贵人背后的智囊,慢慢按照他们的愿望改造现实,于是他们退而求其次,充当幕僚师爷,为贵权们出谋划策。即使如此能圆梦的人仍少之甚少,消极失落时他们选择的精神寄托是道家的避世思想。
都知道老子思想消极,庄子思想更消极,但老庄的思想却是最奥妙的,乃至成为世界哲学的源头。有人曾问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受世界上哪位思想家哲学家影响大,托尔斯泰说:“受中国的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庄子认为道的境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进入的。与道同在者只是那些“圣人”、“神人”、“真人”、“至人” 他们超越了世俗,超越了是非,超越了时空,超越了生死,超越了物我界限,与天地精神融为一体,“无名”“无功”“无己”“无待”,成为真正的“自由人”。这样的境界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的人是天人合一的人。无疑,道的境界是一虚构的境界,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真人、神人是一理想人格,所以,对于世俗之士来说可望而不可及。我们所知道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活的悠闲自得,但这样的大隐士、桃花源里这样的生活方式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社会里是找不见寻不着的,更不用说在饱受列强凌辱蹂躏的近代中国。
鸦片战争的炮声震醒了睡意沉沉的封建文人,他们惊呆于世界的变化,在痛苦中反思,终于低下高贵的头,承认了自己的落后。晚清的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天生异禀,魏源出生前,母亲魏陈氏怀孕已11个月了,这日悄然入梦,恍惚间却见一紫袍仙人头戴紫金冠,一手持一支金色巨笔,一手拈一朵金色莲花,盯她片刻,突将笔和花往她怀里一送,说:“且把这送与你做儿子”,第二天魏源出生了。魏源字默深,此字源于自他小时侯与常人相异的举动。祖父见他小小年纪便离群索居,独自呆坐,许字“默深”,期望他能寡言多思,成就一番事业。魏源写下了《海国图志》,提出了近代中国人最早的救国方案,其主张却不被世人接受,而《海国图志》一书却飘洋过海,在日本落地生根大放光彩。象吉田松荫、久间象山等给予明治维新重要影响的人士无不竟相捧读,《海国图志》成为日本统治阶级“审强弱之势,决胜败之机”更新战略意识的武器。这其中的反差,只源于那腐朽落后的国家,源于思想家往往是孤独的先行者,他们的思想超越了世人。晚年的魏源因苦于中国近代步履困顿,举步维艰的状况,加上个人官场的不顺屡遭坎坷,最后看破红尘于1854年正式归依佛门,终日里沉默不语,木鱼声中以谴残年。1857年3月的一天,杭州西子湖畔夕阳西下的美景里,在杭州僧舍佛香缭绕中,魏源飞向了他向往的佛国天堂。每每讲到魏源,一种悲哀的感觉油然而生,是为魏源,也是为了整个近代中国人。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涅槃寂静。”是佛教义的基本特征,当一个人苦于改变不了现状,摆脱不了世事,烦恼悲观厌世时,可能很多人选择最终的唯一寄托是佛,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涅磐重生。近代文人萌生此意,与佛有关系的举不胜数: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章太炎、弘一法师,就是今天歌手李娜、名人陈晓旭不也是归依佛门了吗?
少林寺有一个供奉释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室山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其中的内涵也是说儒道佛相互影响,出现三教合流。但在现实中当人们奋进时接受的是儒家思想,出人头地建功立业;颓废时是道家的逃避现实清心寡欲,失望时看破红尘只有佛了。从入世到避世再到出世,正是人对命运的思索,从抗争到无奈,正是人在思想上的三重境界。
儒道佛影响着古人,仍在影响着今天,它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它们的世界观并不能改变我们的世界,美好的未来仍需要我们勤劳的双手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