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出生于那个国家?

bdqnwqk8个月前学者9

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 ,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亲兄长微子启 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是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

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儒略历公元前551年;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一般依《史记・孔子世家》说。)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

扩展资料:

孔子在中华文明的进步史上的贡献:

1、文献学上的贡献

我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 诗经》,是由孔子整理成书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时有诗3000余篇,孔子选取其“可施于礼义”的 305 篇,按风、雅、颂分类,形成《诗经》文本,并作了解说。

《尚书》又称《书》、《书经》,中国古代最早的历史文献,相传为孔子编定。

2、史学上的贡献

孔子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春秋》的作者。全书仅 1.6 万余字,却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 242年的鲁国历史。

孔子修《春秋》,是出于拨乱反正的政治目的。《孟子 滕文公下》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史记太史公自序》称,《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孔子修《春秋》,确立了许多书写历史的原则和凡例,最著名的是所谓“春秋笔法”,即:用简约的文字表达复杂的微言大义,褒善贬恶,“一字之褒,如同华衮之荣;一字之贬,无异斧钺之诛”。

孔子修《春秋》,通过把历史的原始记录改写成历史著作,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史学。应该说,不是司马迁而是孔子,才是中国史学之父。因孔子作《春秋》,“春秋”二字便成了历史的代名词。

3、哲学上的贡献

《易》是大道之源,也是中国哲学之源。《汉书艺文志》记《易》之由来,“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认为在《易》之早期发展史上,有三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阶段,周文王由八卦演为六十四卦是第二阶段,孔子作《易传》是第三阶段。

《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孔子好《易》,是“观其德义”。

孔子以其非凡的慧觉注意到《易》的“德义”层面,发现了蕴含于《易》之中的丰富哲理,于是作《 易传》十篇予以系统阐发。可以说,是孔子使《易》转向哲学,从而引发了易学革命的第一人。

4、政治上的贡献

孔子从“仁者爱人”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仁政德治,将社会公正、秩序、诚信和人民的福祉摆在第一位。提出为政要从自身做起,“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优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法治。他的政治理想,一是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一是实现“天下有道”的“小康”社会。这是孔子为中国人设定的两个理想社会的目标。

5、教育上的贡献

孔子创办民营学校,是打破奴隶主阶级对教育资源垄断的第一人。孔子高举“有教无类”的旗帜,冲破了教育上的分配不公,是教育面向平民的第一人。

孔子先后培养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是中国模范教师第一人。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尊为“万世师表”。

孔子在教学活动中,选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传授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将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育。孔子在其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出生于东周春秋时期的鲁国,今天的山东曲阜就是孔子的诞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