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和韩松的区别

bdqnwqk9个月前问题7

刘慈欣在国企混得相当不错,科幻不过是业余爱好——这跟韩松有点类似。

刘慈欣的作品总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可他却经常在访谈强调,自己在生活中并不是理想主义者,相反,是很现实的。
然而,读他的访谈,依旧觉得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或者是“大男孩”似的人物。
可惜我没时间读吴岩今年出版的那本科幻理论书籍,还只是买了放在书架里而已。读过以后,对大刘应该有个更清楚的定位。

尤其是读刘慈欣与韩松的访谈,曾经某期刊搞过一个两人的同题问答,很多人觉得刘慈欣回答很给力,韩松的回答很飘渺。然而,我读出来的感觉是某种互补。
某种程度上:
刘慈欣是个现实主义的人,追求的是理想主义,吹捧的是理想主义,因此很受年轻人的喜爱。
韩松是个理想主义的人,写的却是现实主义的东西,希望能通过写作来影响一下现实,哪怕不是当下的现实,而是“未来”的或者“可能性”的现实。然而,这在年轻人看来,却是不着边际的事情了。
【我突然想起MBTI了,我感觉大刘是SJ,韩松是NP,当然,两个人的性格都发展得很好,所以才有精力来创作。】

另一方面,刘慈欣是典型工科生,因此,作品里夹带一点哲学色彩或文学色彩就让工科生惊喜,让文科生落泪。
比如说,《朝闻道》里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虽然是很老的调子了,但还是被年轻人追捧——是不是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哲学教育的贫瘠?
【补充一下,“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来自《论语》吧?不知道它跟“吾更爱真理”如何对比,然而,中国的哲学很少有成体系的。或者说,没有体系——因为在中国实际上没人追求“真理”,大家都追求实用了。古代如此,当代依旧如此,所以,“理想主义”这玩意就好像博物馆里的蜡像一样新鲜可爱,让少男少女落泪。】

同时,韩松是文科出身,学的专业有外语,以及新闻。很明显,他的作品里思考的东西总是更现代些,更深些——简而言之,他绝对是不会用“真理宝贵”还是“家庭宝贵”这样的廉价哲学思考来赚取读者眼泪的作者,也不会举什么火车来了该撞死一个孩子还是四个孩子的骇人听闻的“伦理”问题。
当然,我并不是说韩松的文章不关心哲学问题或伦理问题,而是说,他其实是太关注这些问题了,以至于一般人很难理解他的思想——这些人只要想一想我上面提到的这些例子,就要感动,就要被震撼到,哪里还来得及思考呢?

这里我写得有些过分,或者说,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对磁铁来说,又是一个找喷的例子。
然而,事实就是这样。
我以前就说过,别提《三体》系列有深刻的思想性什么什么的类似的观点,因为那些所谓的思想都太老了,太陈旧,跟不上时代。
然而,可惜的是,磁铁看不到这一点,刘慈欣自己似乎也不在意。

刘慈欣是个工科生,以前就公开提过,要把科幻与文学要划清界限之类的很“偏激”或很理想主义的观点。韩松也发表过这方面的文章然而,这两个人的视角明显不一样。
而这次,或者说,在这几年的访谈中,刘慈欣又开始放出另外一个观点——要把科幻和现实划清界限。

刘慈欣说,他的科幻不隐喻现实,他也不想用科幻来隐喻现实,他希望自己写的是纯粹的科幻。原话是“我本身对现实不是太感兴趣,对用科幻来隐喻反映现实也不感兴趣”。
对此,我依旧觉得,他太偏激或者太理想主义了。这样的观点,注定他的作品没法真正“厚重”起来。
文学作品不来源于现实,还能来源于什么地方呢?科幻不来源于现实,还能来源于哪儿呢?
当然,来源于现实不意味着隐射现实,但脱离现实的文学作品,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停顿一下,上面这几段话的观点我是没有理论依据的,完全是凭感觉。或许有人觉得很“文青”,很“文艺”,或者“小清新”。
我只能说,这是我的经验加直觉。说不定,完全是“抄袭”,曾经从某地方看过类似的话语,却忘记了出处。

再来看韩松,这方面明显是他的长处。他总是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挖掘现实。
前不久刚刚看到他对《天意》的评论,很震撼,居然把我眼中的一本言情+YY的青春幻想系科幻小说解读得如此深刻。

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别人觉得韩松在“吹捧”别人。实际上,个人感觉,韩松一直是很真诚地写评论。当然,如果一定要说他“吹捧”,他在不经意间“吹捧”的是自己,是自己解读作品的能力,是自己对现实的超常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