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逐一生22生33生万物解决了哪些哲学问题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化万物,自然诠释生命世界生化形象,而非哲学仅仅阐述的人世间是是非非的观念。因此,道的诠释生命自然社会世界的本质。哲学只是辨别人局限认知探讨,非为究竟圆满。
哲学名词是谁提出的?
哲学这个名词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哲学一词是个希腊名词,由爱和智两个字组成。爱(φiλo),音译为菲罗,智(σοψis),音译为索菲亚,这两个字合起来即是爱智——这便是哲学的原始意义。这个词在英语(Philosophy)、俄语、德语中,均音译为菲罗索菲。
日本的著名哲学家西周,根据汉字的意义,经过反复推敲,意译了英语的Philosophy,拼成哲学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哲字作聪明、智慧、贤明释;学字当学问解。哲学即使人聪慧之学,但中国古籍中没有这个词。
哲学一词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从日本流传到中国的。随着当时科学的兴起,哲学一词开始在我国书报上使用,并取代了玄学、形而上学等不准确的名词,成为通用术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研究,一直是中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 学创新讨论的焦点性问题之一。此问题的讨论,首先源于对马克思主义 哲学传统教科书体系的批判和反省。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到“主体性原则”的讨 论,再到国内80年代中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行 整体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激烈论争。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如 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由来分析�“本体论”是我国最为流行的对ontology一词的译名,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 之完全对应的概念。马克思在叙述自己的哲学时,也从未正面使用过这一概念。中国哲学界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不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的。80年代初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 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 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这样,“本体论”这个术语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研究中从正面去使用。�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并没有对物质的本体论地位进行论证 ,这一论证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 列宁则在《唯物 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对恩格斯的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正是通过恩格斯与列宁的分析,认识 论的唯物主义原则与物质本体论获得了逻辑的统一性,并且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以自然为 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而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最为系统的表述:第一,它将辩证唯物主义理 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第二,“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自然 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等都是从物质中派生出来的;第三,历史唯 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由此,有的学者认为教科书作为哲学的体系化,并非马克思所制订,而是苏联学者以斯大林 19 38年9月发表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为蓝本编写的,是“苏联模式”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本体论。而另一些学者仍然坚持物质本体 论,从而引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之争。�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问题也日益为学者们所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 体论问题也参与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的讨论之中,形成了不同于前一阶段的新特点 。 学者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就在于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终结,从不同的角度阐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也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不同走向。�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关系问题的主要观点及分歧�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中,争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有本体论,如 果有,是什么样的本体论。�[HTH]1.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本体论?�[HT]有的学者认为,本体论就是世界观,即关于作为整体的世界及其一般规律的理论。但对世界 观一 词有歧义,一种看法认为世界观首先是关于世界的观点,然后才是观察世界的观点。而另一 种看法则认为世界观只是观察世界的观点。为了避免歧义,所以采用本体论一词。有的学者 认为本体论就是哲学学说中最基本的理论,它是哲学理论体系的理论中心,是哲学学说的基 础、出发点和逻辑主线。由此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自己的本体论。�有的学者认为,本体论其实质就是探求“终极存在”的理论。它蕴含着人类对一种高远境界 的 哲学追求,体现着人类对经验世界多样性的统一和一切本源于它、最终又复归于它的终极本 质或终极本原的思考与探索。本体论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追求“终极”。这种“终极”应包 括两个方面:一是追求现实的不可还原的最本质的存在;二是这种最本质的存在所趋向的终 极境界。本体论的终极追求,实质又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追问。任何一种哲学都不可能没 有本体论,那些拒斥本体论的观点和哲学流派,也同样不可能消解本体论的终极追求。有的 学者则认为本体论的终极关怀具有三重基本内涵:追寻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存在;寻求作 为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探索作为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同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自然 会有这种本体论的追求。�也有少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本体论。有的学者从西方哲学史考察“本体论”, 认为“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特有的一种形态,从其充分发展的形态看,它是把系动词“是” 以及分有“是”的种种“所是”(或“是者”)作为范畴,通过逻辑的方法构造出来的先验原 理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本体论,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变 革,正在于对本体论所进行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