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的信息技术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在必修部分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是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信息技术科目的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及《人工智能初步》等五个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高一研究性学习 计算机专题素材~急!
摘要:IP组播技术提供了一种点对点或多点对多点的数据传输模型,作为下一代Internet应用的重要技术,组播相关技术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组播研究的内容和特点,描述了组播设计所涉及的技术及难点,如组管理,路由协议,可靠组播。阐述了组播服务用户控制机制中四个领域的研究内容:接收者访问控制、组播源访问控制、组播源鉴别和组内信息区分技术,概括了现有工作和相关进展.Abstract:IPMulticast technologies provides a one-to-many or many-to-many data delivery model,As a key supporting technology of the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 applications,multicast relevant technologies are of interest in the research community.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cast research.describes the techniques and difficulties involved in multicast design,such as group management,routing protocol,reliable multicast.Then the focus is on the four research area about multicast user control:receiver access control、source access control、source authentication and division of group information and summarizes current work and relevant evolution.关键词:IP组播,组管理,路由协议,可靠组播,组播安全.Key words:IPmulticast,group management,routing protocol,reliable multicast,multicast security.1 引言1988年Deering提出了将组播的功能机制增加到数据网IP层的组播实现体系结构,这种体系结构称为IP组播(IPmulticast)。IETF RFC1112对IP组播的业务提供的方式和形式进行了描述和定义,被看成是IP组播的标准业务模型的定义[1]。1.1 IP组播简介标准IP组播业务模型定义了主机和路由器IP层应有的功能机制和上层所看到的组播业务的形式。主机(host group)是IP组播概念的核心,多个主机组成主机组,用一个IP组播地址标识,以组地址为目的地址的组播数据以IP数据报的best-efort方式转发到主机组的各个主机。组播路由器承担组播数据的寻路和转发控制功能,这些路由器及链路在网络中形成了一个控制组播数据传送的逻辑结构.称为组播转发结构(delivery structure),这种结构一般是树形的结构,称为转发树,在转发树上的组播路由器接收、复制、转发组播数据。历经1O多年的研究和发展,IP组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组播协议体系,包括组播主机和网络的交互协议、组播路由协议、组播的地址管理协议等。组播路由协议是IP组播协议体系中最核心的功能。IP组播路由协议的发展分成域内(intra-domain)和域间(inter-domain)两个阶段:最初的IP组播路由协议将网络看成没有层次结构的平面网络,组播路由算法采用广播方式交互协议消息,因而只能应用在IP网络的路由自治域内,称为域内路由协议;域间路由协议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在大型的、分层的IP网络中组播路由问题,大型IP网络采用自治域结构形式组织网络。域间路由协议解决了分层结构网络的组播路由问题。传统的基于单播(Unicast)和广播(Broadcast)技术的通信模式使信息传递只能局限于特定主机或网络中的所有主机,不能适应通信的动态性。组播(Multicast)技术是一种适合于组通信的高效数据传输机制,通过一个D类IP地址标识逻辑上属于一组的主机集,借助“加入(join)”或“离开(1eave)”操作实现组关系的动态变化。任何主机都可以通过该地址实现与组内所有成员的通信。组播只需数据源发送一个数据拷贝,报文在网络传输过程中根据需要自动复制,避免了多单播流为每个接收者建立通信连接并单独发送数据信息的缺点。组播是下一代分布式应用如视频会议、远程教育、分布式数据库、数据复制、网上游戏等应用的关键技术。组播能节省网络资源,减少网络管理要求,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研究问题,如组管理、组播安全、组播路由、拥塞控制、差错恢复等问题。本文结合组播设计的基本机制、支撑环境、可靠性,分析了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和技术难点,概述了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相关研究进展。1.2 实现IP组播的支撑环境实现IP组播传输,则组播源、接收者及两者之间的下层网络都必须支持组播。这包括以下几方面[2]:(1)主机的TCP/IP实现支持发送和接收IP组播;(2)主机的网络接口卡支持组播;(3)有一套用于加入、离开、查询的组管理协议,即IGMP(v1,v2,v3);(4)有一套IP地址分配策略,并能将第3层IP组播地址映射到第2层MAC地址上;(5)支持IP组播的应用软件;(6)所有介于组播源和接收者之间的路由器、集线器、交换机、TCP/IP栈、防火墙均需支持组播。目前,IP组播技术已得到硬件、软件厂商的广泛支持,新生产的以太网几乎都支持组播,思科的路由器不仅支持DVMRP、PIM 路由协议、IGMP组管理协议,而且支持思科专有的组管理协议CGMP,微软的Windows98/2000/XP也部支持IGMP(vl,v2,v3),对于支持IP组播传输的中间路由器可采用IP隧道(Tunneling)技术作为过渡方案,这些均说明IP组播技术的应用环境己基本具备。2 组播协议结束语本文分析了组播基本机制,总结了组播技术研究的现状,介绍了各种组播机制、组管理协议、组播路由协议、域间路由协议、可靠组播、安全组播、组播实现API等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和重点.作为下一代Internet应用特别是流媒体应用中的一个关键性支撑技术, IP组播在有效地控制网络拥塞,避免网络资源浪费等方面是一项非常实用的网络技术,随着用户对宽带音视频传输等多媒体应用的需求不断扩大及ISP、ICP、ASP对IP组播的技术支持,IP组播技术和应用必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参考文献:[1] Deering S.E .Host extensions for IP multicasting[s].IETF,Tech Rep:RFCl1l2,1989.
Ctr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