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不承认无中生有,那么世界从何而来?

bdqnwqk8个月前问题11

(1)人类眼中的世界,其实只是人类大脑生理活动生成特有的概念,其他生物的世界并不是人类眼中同样的世界。人类大脑的神经元是用二值逻辑(0阴,1阳二进位),进行随机信息选择活动来认识这个世界的。“乾坤一元,阴阳相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冲气以为和。不必存在〝有〞,〝无〞的二元模式。〝一阴一阳,无终无始。终者日终 始者自始〞。在阴,阳二值逻辑中〝有〞,〝无〞都不过是一个钱币的两个面,毎掷—次钱币的结果,人就获得—个比特的信息量,但是这些信息量与钱币的物质成分及本身的价值都是不相关的。所以人类头脑中的〝有〞只不过是一个糢糊的概念。
(2)近年犮现的〝对称性破缺〞是一个跨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与系统论等学科的概念。(李政道认为对称性原理均根植于“不可观测量”的理论假设上;不可观测就意味着对称性,任何不对称性的发现必定意味着存在某种可观测量)。宇宙形成过程就是对称性破缺,最初的宇宙为对称真空态(作为奇点的量子真空以指数方式膨胀,即暴涨),宇宙的对称性逐步丧失。随着宇宙的膨胀和降温,原真空态发生一系列相变:10-44s时,引力作用分化出来,夸克和轻子可相互转变。假如没有对称性破缺,这个世界将会失去活力,也将是单调、黯淡的,也不会有生物。自然界同样也存在着诸多对性破缺的例子。比如:弱作用力下的宇称不守恒、粒子与反粒子的不对称、手性分子的对称性破缺等等。换句话说,无中生有只不过是〝对称性破缺〞的模式,如果没有〝有〞就不能够把〝无〞反映出来。一〝有〞一〝无〞之谓道。万物负〝无〞而抱〝有〞。天地合而万物生,〝有〞,〝无〞接而变化起。
(3)在粒子物理学中,基本粒子是组成物质最基本的单位。但是,基本粒子是否存在的具体实物呢?
*双缝干涉现象(波-粒二象性的实验)清楚地描述了,在原子层次以下的微观世界,构成物质模糊世界的基本粒子只在接受人的观察时才会在头脑中变成具体的实在,没有观察时,基本粒子就是一个幽灵,只是当人想看基本粒子时,它才是物质。人的思想先要决定看什么,想看粒子的位置,就能在某一位置上看到粒子;想看粒子的动量,就可以看到粒子的位置的动量。但不能两者同时看到,观察者所造成的实在是与观察者以及他选用的测量方法分不开的。具体地说,在人的思想中,如果要非常精确地指定粒子的位置,就不得不放弃有关它的动量信息;反之,就只可能测量粒子的动量,但它的位置就变得不确定了。所以,在微观世界中,以目前的思维方式,人脑根本不可能知道粒子的具体运动规律,而只能知其慨率分布布的情况。根据量子论的概念,量子因素显然打断了宇宙间的线性因果链,即是在没有因的情况下也可能有 果。微观世界中,事件的发生并没有明确的原因,这是因为在人的头脑中只能认识到在物质粒子内部只是潜伏地存在着的物质粒子的可能,粒子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在思想中把潜存性转化为现实性,而且 在转化时还具有偶然性并且还要依赖于主观的认识。因而当今科学思维的特点就是:
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义性走向多义性;从精确走向模糊;从因果性走想偶然性;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从可逆性走向不可逆性;从分析方法走向系统方法;从定域走向场论;从时空分离走向统一。
*波-粒二象性的实验也是说明在原子层次以下的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只在接受人的观察时才会在头脑中变成具体的实在物质。也许就是佛家所说的:〝本来无一物〞,照见五蕴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假不实,缘生如幻,不过是人类大脑把感知的环境信息,综合组成的一些精神图像的活动模式而矣。
*波-粒二象性的实验也说明了,大自然活动规律基本上都是随机,混沌而不可能完全预言的,
 参考资料: 生命真相 刘量衡著 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