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希腊美学在哪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啊
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希腊美学在自由批判时期代表人物。
2、柏拉图(Plato,Πλτων, 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经济学图表等。柏拉图也记录了苏格拉底的一些话,为苏格拉底的名言,警示后人。
3、亚里士多德,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苏州园林》作者介绍苏州园林的顺序是什么?
(一)和谐之美
整体和谐是中国建筑园林的美学理想。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一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从文中可以看出,苏州园林讲究的是“布局”“配合”“映衬”“层次”,讲求的是整体的完美与和谐。可是现在,在建筑园林设计方面,一些设计者“胸中无丘壑”,留下了许多“欠美伤美”的败笔。举个例子:这几年,我的家乡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整洁的县城依山傍水,新城的设计更注重现代化、园林化。一次我回到老家登上新建的县委大厦,举目西望,眼下的新城鳞次栉比,不远处黛色的青龙山逶迤秀丽;落日当头,晚霞满天,整个县城氤氲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就在我陶醉其中时,猛然发现西南方有一座高楼突兀而起,直插青冥,像一把利剑把这和谐而完整的画卷捅了个窟窿。和谐之美荡然无存了(可能是我的一家之言)。可见在建筑园林设计方面,宏观调控,整体把握,追求和谐至关重要。
(二)自然之美
苏州园林的自然之美亦称“图画美”。有别于“图案美”。其特点就是不对称、不整齐。“苏州园林是艺术不是技术”追求的是“独创性”,是“活”不是“死”。首先,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要求对称,讲究自然之趣;假山设计使游人“觉得身在山间”,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桥梁安排“绝不雷同”,石岸高低曲直任其自然;花草树木的映衬“着眼在画意”,无刀斧修理之痕。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调。
(三)层次之美
花墙廊子隔而不隔、界而不界。体现出了虚实相生的含蓄之美。“庭院深深深几许,正在曲径通幽处”。观赏者的视线不至于一望到底,园中的景物也不至于一览无余。游览者领略到了移步换景的乐趣,可以获得深长的审美享受。
除此之外,苏州园林还体现出细节方面的“色彩搭配之美”“角落构图之美”等多种美趣,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苏州园林》体现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同学们在品读中可学习很多的写作方法。
叶老曾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评改两篇报道》第33页)
叶老的《苏州园林》写作思路清晰,第1自然段先总写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的印象。第2—9自然段先总说后分说,从园林建筑的各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特征。第10段告诉人们苏州园林的特点不仅仅是文中所说的这些话,来收束全文,使人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在结构上,首括段、首括句的运用,使文章结构显得条理清楚,顺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准确生动,耐人寻味。
以读带写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捷径。
现在学生的作文不景气,有很多学生的文章构思不够严谨,层次不够清晰,结构缺少章法,语言索然无味。认真阅读并仔细揣摩叶老的《苏州园林》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