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师生交流方式有哪些,并说明这种交流方式的优势
a交流通道上的可视化和痕迹化:传统的只有师生语言上的听觉和静态的图片、文字、师生动作、表情等的视觉交流;信息技术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视觉交流和思维过程交流;更提高了交流通道上的可视化、痕迹化,利于反思与提高。每个学生的每节课每个知识点的掌握动态都可以通过“痕迹化”——即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上的“数字化”保留在教学授课系统中。痕迹化的交流交流更是我们教学反思所急需的,这更是传统交流交流不可实现的。知识可视化理论研究和运用,使得教学交流可视化和痕迹化特点更能被人接受。
b交流内容上超链化和多元化: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交流内容更生动、丰富、超链、多元。选择性更、灵活性更强,对于学习者更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因此,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交流要求交流内容具有重组性、层次性、适应性,使交流更有效。超链化体现在知识点的纵向延伸上,多元化体现在知识点的横向联系上。
c交流形式上的点对点化: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总体上是在同时空下进行的,但因为有技术环境的支持,可以实现同时间的不同个体交流交流和同个体的不同时间交流交流(后者传统交流教学也常有,但要实现每个个体都有几乎不可能的),这是传统的交流不能实现的。比如:利用电子白板,我们可以同时把5个学生的作业或屏幕调集起来进行交流交流;利用学生测评系统可以同时把学生的作业收集、处理、分析并及时反馈,达到同时间不同个体的交流交流。比如采用虚拟实验室教学、网络分组教学、webquest探究性学习等形式,每个个体所思考、所需要的内容有比较大的差异,师生交流的内容在时序上、层级上各不相同。这需要点对点的指导和服务。这也是无信息化技术支持的课堂无法解决的。
d交流对象的多层次化:常规教学课堂主要是教师、学生、非电子化的教辅材料(或学科实验材料),课堂交流表现为图一;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交流表现为图二。以学习的主体学生为例:传统交流中最高也是最主要层次为师生交流,其次是学生与媒体之间而且主要表现在与教材之间;而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交流层面就丰富多了:最主要也是最高交流层面是师生之间,其次是居于中间交流层面的媒介与学生个体之间,最后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层面。交流层面的多样性使得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具有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