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论结构》读后感

bdqnwqk8个月前学者10

由书名即可知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有关于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作者主要强调各个理论视角的兴起,尤其关注那些激发了当前理论形式的关键人物,如米德。
这本书包括了功能主义理论、进化论理论和互动理论等七大理论。这里。我主要谈谈我对“互动理论”这一方面的理解。
互动,顾名思义,就是指个人与他人或群体间的互相交往活动。马克思认为:“社会——不管其形成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互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是我们每个人最直接体验到的社会现实。这也是我选择学习“互动理论”的原因。
首先,米德对早期互动理论和现象做出了巨大的开创性贡献。米德的综合理论体系是将人类心智、社会自我、社会结构贯穿于社会互动之中的,并结合了杜威的实用主义、达尔主义和行为主义。米德认为,人类是一种寻求适当位置的动物,试图应对他们周围的现实环境,并学会那些能够使他们获得满足的行为模式。于是就融合成了这样一种人类图像:人类力图适应周围的世界,并保存那些能够使他们适应周遭环境的特征,其中特别是心智与自我。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米德并未解决对社会结构的参与如何影响个体行为以及与之相反的问题。于是,就有了“角色”这一概念的发展。罗伯特·帕克、默雷诺等的角色理论补充了米德的开拓性概念。角色体现了地位的动态一面,个体被社会性地置于某一地位,并通过与其他地位的关系实现对它的占据,当个体行使构成地位的权利与义务时,他就是在扮演角色。就我理解,角色的扮演就是社会结构的运行。
以上是早期美国,学者对互动的见解,接下来是早期欧洲学者的见解。美尔认为,社会互动导致了社会现象的出现,对社会现象的大量见解,可以通过理解其得出的产生和延续的基本互动过程来达到。涂尔干后期对社会宗教里的仪式的分析,让后来的理论家开始认识到,人与人的仪是创建和维持互动模式的关键机制。韦伯将社会学所研究的行为定义为社会行动,并且认为隐藏在阶级、国家、制度和民族这样一些社会宏观结构背后的社会现实是人与人之间富于意义和象征性的互动。由此有了舒茨等思想家的思想发展,胡塞尔的日常世界概念,还有更进一步的舒茨的“知识储备”。
互动理论存在不同的理论渊源,到了20世纪末,互动理论已经分离出许多发展方向。主要的有:自我和身份理论(以自我为概念)、角色理论、剧场理论(戈夫曼认为,人们就是演员,而他们所在场景就是一个剧场)和常人方法学(研究人们之间使用的人际之间的“方法”)。另一个相关的理论是情感理论,其主要包括了情感剧场理论、情感的符号互动理论、地位和权利的情感理论和心理互动分析的情感理论。互动过程是以人为主体的,那么情感的介入则是必然的,博格等思想家通过研究情感理论来影响和引导互动理论的进行。
互动,我们每天都在进行,互动理论让我更好地理解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