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金泰尔针对西方社会道德的本质问题提出了哪些解决途径
麦金泰尔在道德哲学和伦理学领域有突出的贡献。他认为,当代西方社会的道德危机,来源于一种严重的道德无序状态。道德的立场与原则,变成了纯主观的选择和情感的表达。在他的代表作《德性之后》中,他追溯历史,认为这种状况来源于对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目的论和德性论的抛弃。他指出,当代罗尔斯与齐诺克之间的道德争论,就是由于缺少了亚里士多德式的德性,丧失了一种“应得赏罚(desert)”的观念,他认为应该回归到传统意义的德性论上。
回归到传统意义的德性论上
哲学通信:哲学根本问题和人生苦难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人生苦难的大概就是人生来就是受苦的吧,主要源于印度的佛陀思想,佛家认为,人生来就是受苦的,要经历七情六欲,不提倡人受世俗的折磨,所以需要“六道轮回”,人生只有经过轮回,才能超脱,才能解救人类脱离苦海。传到中国和中国的封建迷信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阎罗王。实际上佛家的地域的十八层每层都有阎罗王,好像在中国就只有一个吧。 佛家认为的人生苦难,所以人活着要行善积德。和类似的苦行僧主义差不多,都觉得人要以受苦的方式处理世事。
很显然你是受了《圣经》的影响,你所说的顾虑正是《圣经》《创世纪》中“失乐园”篇章中阐述的宗旨。 事实上,亚当和夏娃吃了智慧果后不是觉醒了意识,而是获得了智慧,拥有了自我,所以才会以棕榈叶遮盖下体。这个观点,是文艺复兴之前,基督教用以统治整个欧洲的基础论据:教义要求人们放弃自我,放弃对自我的认知,而专心侍奉上帝,专心信仰上帝。事实上,这在创世纪也是上帝的话,因为自我的觉醒,亚当和夏娃开始思考与上帝无关的东西,这就是对神父的不敬,尤其是,由于好奇,亚当和夏娃开始思考彼此身体不一样的原因,并在被逐出伊甸园后模仿动物做交合之事,以至于最终被上帝完全抛弃,并降下诅咒而不再永生和快乐。 关于这个论点,在人文主义中是被摒弃的,因为,这个论点是要抹杀人的主观意识的,即使在伊甸园,亚当和夏娃在上帝眼中与其他生物并无不同,都是上帝的作品,只是形态比较接近上帝而已,这也就是你所说的“万物无差别时代”。 事实情况是,正是人类的智慧觉醒才使得现在地球上的人类是有史以来最多,人类在有史以来最为强大和生活最为便利的时候。 至于道德和性,不存在绝对矛盾,道德的许多观念是对人类往的合理规定,即使在《圣经》中,也并未明文规定性是丑恶的,丑恶的只在于人心,和往的方式和规则。 你可能还未结婚吧,等找到真爱,你就明白性是很正常的。 不过,在世界宗教的历史上,是有禁欲主义盛行的。禁欲主义(asceticism)是要求人们严酷节制肉体欲望的一种道德理论。它源于古代人忍受现世生活困苦的宗教教义和苦行仪式,公元前6世纪后,通过东西方的宗教教义和道德哲学的概括逐渐形成为一种理论。它认为,人的肉体欲望是低贱的、自私的、有害的,是罪恶之源,因而强调节制肉体欲望和享乐,甚至要求弃绝一切欲望,如此才能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东方的佛教,特别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宋明理学的道德说教,将禁欲主义推向极端,使禁欲主义成为一种宗教式的生活方式。 但是,由于禁欲主义并不能轻易遵守,所以禁欲主义的普及往往会暴露出丑闻,违禁的事时有发生,譬如历史上基督教的禁欲,曾导致过多起修士之间的苟合,相当于现在的男男之间同性恋,这就是性认知偏差和抹杀人类本性的结果。 事实上,在辨证唯物主义的认知中,人具备自然性和社会性两个特性,自然性是人的基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相对而言,你提到的性就是属于自然性的东西,而道德是属于社会性的东西,两者并不冲突,同时存在才能称之为人。试想,如果是没有社会活动的人,譬如狼孩,虽然具备人的外形,却不能称之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