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个人觉得西方哲学的知识点是零散的,怎样才能在头脑中形成西方哲学史的框架?
一个建议:先去了解西方的历史。
哲学不是空洞的,不是空中楼阁,它有自己的存在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历史。
当然,西方的历史也是非常零散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一本本的读西方的各种史学著作,我们最需要了解的是通史,然后是思想史,或者说哲学史,这样西方发展的脉络就在我们心中逐渐形成了。以历史为依据,以批判的目光审视各家思想,我们就能够比较深入的了解西方哲学的内容和特点了。
推荐《全球通史》《西方思想史》《理想国》。
西方哲学史是带有讽刺意味的哲学入门?
1、西方哲学史是带有讽刺意味的哲学入门?不知这句话是怎么得出来的。只是我们觉得这句话要分情况来说。不能一概而论。而且这句话表明了一种态度,不能用“对错”来轻易的规定它。但可以用“参考价值”的大小来看待。可以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句话是没有多大参考价值的;在个别的情况下,这句话可以作为一种反思来进行参考。
2、首先得关键在于“哲学入门”意味着什么。如果如某些人所说,“生活本身就是哲学”,那么似乎就不需要进行哲学入门了。但是,生活本身还不是哲学,只有对生活进行反思,并且达到一定高度,才能达到哲学。生活确实是理解哲学或进行哲学思考的必要经验来源,但生活本身并不是达到哲学的充分思维条件。
因而,考虑“哲学入门”,可以认为是一种超越生活本身的表象而进入哲学之高原的通道。 3、大概这种关于“哲学入门”的看法,或多或少有一些理想的成分。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人要求“入门哲学”,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增加对一门学科的知识积累。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哲学史是不可或缺的。
正是通过西方哲学史,才能知道哲学史上的哲学英雄人物究竟有哪些,他们的思想被认为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生平以及他们的影响,等等。一般的西方哲学史,都能达到“哲学知识普及”的任务,不至于让人们对这一学科完全无知。如果“入门”意味着克服最严重的无知,那么西方哲学史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入门读物了。
4、除了上面那个大多数的情况,还有一种广泛的情况是,进行“哲学入门”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哲学学术研究”。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哲学史也是不可或缺的。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读一本或一套体现了哲学史发展脉络的西方哲学史了。有一种观点认为,需要一个哲学导师的指引。
这对于哲学学术来说,或许更好,如果这人不局限于哲学导师的指引的话。在旨在“哲学学术研究”的情况下,讲西方哲学史是一种哲学入门,也没有多么明显的讽刺意味。 5、最后,是极个别的情况,那就是进行“哲学入门”的目的是为了“成为哲学家”。在这种情况下,认为西方哲学史就能完成哲学入门的任务,并把个人引向成为哲学家的道路上,就或许有些。
。。肤浅了。从目前的西方哲学史来看,所提供的大都是关于哲学的表象。至于哲学史发展脉络中,哲学的内在追求所遵循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几乎没有展现出来。而且,西方哲学史上的很多哲学家并没有多少哲学史的涵养。西方哲学史的广泛发布,这是现代的事情了。如果认为不读西方哲学史,就成不了哲学家,那么就有些可笑了。
如果认为读了西方哲学史,就成了哲学家了,那就更可笑了。如此,只有对于这种认为读了西方哲学史,就显然是一副“已然进入哲学之门的哲学家”姿态的话,才显得可笑了,或者说这种话就是一种讽刺。 6、对于现今而言,即便是哲学家,哲学史研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个不懂哲学史的所谓哲学家们,也会落入未免狭隘的视野中,而变得不那么有“自知之明”了。对于一些哲学家而言,所需的不是读哲学史,更是自己研究哲学史,自己发现哲学史的脉络。 7、不读哲学史,未必不是哲学家;读了哲学史,未必就是哲学家;研究了哲学史的哲学家,会获得更宽阔的哲学视野。
俗人没有必要拿哲学家的身份来菲薄自己,同样也最好不要拿俗人的身份来菲薄真正的哲学家。那些过于讽刺俗人的哲学家,很少被认定为圣人,而很多被认定为疯子。调转视角来看,那些过于讽刺真正哲学家的俗人,何尝不是疯子呢? 8、总之,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那种想把哲学当作一门学科(比如历史、文学)来学习的人,通过西方哲学史来入门哲学,并不会引发什么讽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