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人生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吗?

bdqnwqk8个月前问题11

中华古文明在近代拐了一个弯,传统的学说被西洋所替代,许多新名词都从曰本传扬过来,而曰本一切文明确确实实从中国学成的。

哲学中国古代早巳有之,玄学、老庄之道等等,就是古代中国的论天之道!玄学和老道启蒙了古代先人认识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客观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生生不息。哲人用积极的思想观引大众不断认识和改造大自然,倡导文明去战胜野蛮,制订和规范社会和人类的礼节行为,使人类从原始走向开化、走向文明的思想道德的学说,是社会科学的精神之柱。中国党巳奉行马克思主义学说,而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我们学习和遵循的思想武器,是我们不断学习、修行的诺亚方舟,我们革命党人要继承五四运动精神,要科学,要革命,用先进的唯物史观武装头脑,去改天换地,去改变中国与世界!

如何建构你的人生哲学思维体系?

如何建构你的人生哲学思维体系?

不得不承认,由于哲学思考的缺失,我们逐渐在“人生方向”“生命的意义”“追求幸福”方面,成为了无依无靠又无知的可怜虫,活成了“手段上的富人,目的上的穷人”。

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被E. F. 舒马赫犀利地指出来,他在《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书中说,我们每个人都该绘制一幅属于自己的哲学地图。

01

为什么每个人都需要一张哲学地图?

当我们去一个从没去过的地方旅行时,通常需要地图的指引。

对于这个偌大的世界而言,我们也是初来乍到的游客,对这个世界没有过多的了解。我们通过他人的讲解、书里的记载、课本的知识,对世界慢慢产生了解,但当我们真正迈出自己的第一步,开始“自助旅行”的时候,你是否怀疑过,我们随身携带的这份现成的地图,值得信赖吗?

那些从小到大被灌输的知识、那些来自他人的经验,那些“被动接受”的“真理”……所有这一切所组成的地图,能否作为生活的准则,给予我们正确的指引呢?

当你手里的地图是错的,那么无论如何也无法去到想去的地方,这是舒马赫提醒我们的第一件事。

其实舒马赫所说的哲学地图,代指的就是一个人的心智模式,它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行动和生活。

我们的人生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根源也许就出在这幅混乱的地图上或者说不健全的心智模式上。

很多人因为处理不好和自己、和他人以及和这个世界的关系而生活在痛苦当中。当我们以错误的眼光认识自己、以偏见的态度看待别人,以混乱的方式观察世界,就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果,做出错误的决定。

那么,与其固守原来那幅地图,不如靠自己的探索,画一幅新的地图出来。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想一下自己的思考、行为方式是出于社会所赋予的惯性,还是基于自己的洞察和反思;是来自他人的影响,还是出自本心。

只有这样,在这个消费主义横行、独立思考弥足珍贵、哲学思辨逐渐式微的物质社会中,我们才不会太过轻易地迷失方向。

02

如何绘制我们的哲学地图?

为了帮助我们绘制属于自己的,可以指导自己人生的“哲学地图”,舒马赫为我们介绍了四大地标。

1、第一座地标:四大存在

当我们走入一个全新的游戏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这个世界建立一个基本的认识。舒马赫说,这个世界有四大存在,从低到高依次是,无机物、植物、动物,和人。

第一个层次是无机物,比如我们日常用到的桌椅。在没有外力的借助下,无机物是一个不会生长,不能动的,没有生命的物体,它是被动的。

第二个层次比无机物高一个层次,是植物。和无机物相比,植物具有生命力,植物会吸取营养,然后光合作用,它会生长。

第三层则是动物。很明显,动物又比植物多了一层东西,叫做意识。

我们能看出植物具有生命力,但是我们拉它,砍它或者把它推倒了,它都没有反应,只能被动的接受。

但是动物不一样,它会有反应,比如备受铲屎官喜爱的的宠物狗,它会意识到我们回家了,要吃饭了等等,而且如果我们要对狗狗做出伤害它的行为,它会躲避甚至攻击我们,这就是动物的意识。

第四层就是我们人类。与动物相比,我们又高了一个层次,我们有了自我意识,这是我们独有的禀赋。

我们能够自我反思,我们不只会将自己所经历的简单相加,我们还可以对这些经历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反思,并基于这些意思做出选择。

从无机物,到植物,到动物,然后到人,其实就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只可惜,多数人的自我意识并没有苏醒。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在人生的岔路口,当我们决定追随内心最深处想法的那一刻,能够体会到别样的快乐和前所未有的力量。那个时刻,便是我们真正意义上,处在生而为人层次上的高光时刻。

认识了这些基本观念,我们便能理解一句话:我们的存在层次能够决定我们的生活。

2、第二座地标:人生两大问题

我们听过一句话,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用智慧区别两者的不同。

舒马赫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世界上分两种问题,汇聚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而人生其实是由一连串发散性问题组成的。

“汇聚性问题”是什么?

汇聚性问题的“形状”就像一个漏斗,纵使千头万绪,但始终会归于一个真理。

比如制造一个飞行工具,虽然问题非常复杂,但是经历了许多代人的尝试和发展,飞机终于被制造了出来,人类飞上蓝天的愿望实现了。

事实上,即便最后发明出来的不是飞机,也会是相似的一种飞行载体,这就是汇聚性问题。

你越是理智地研究它们,这些答案就越是汇聚到一起,所需要的只是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研发经费,或者更多的才智。

发散性问题却没这么简单,它们并不汇聚到一起。相反越是澄清它们,越是强化其逻辑性,它们的分歧就越大,直到其中一些答案看起来刚好与另一些相反。比如是“如何教育孩子”这样的问题?

这时,逻辑帮不了我们的忙,因为逻辑坚持认为,如果一件事为真,那么它的反面就不可能同时为真。逻辑还坚持认为,如果一件事是好的,那就多多益善。

“最佳教育方案是什么?”这句话简明扼要地提出了一个完美的发散性问题,答案众说纷纭,越是合乎逻辑、一以贯之,它们的分歧也就越大。

我们所面对的人生,就是一连串发散性问题的总和,我们不能期望像解决汇聚性问题一样去解决它们,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在这个问题所处的层次找到答案,答案只能在更高的一层。

我们在看《三体》的时候,一定都对宇宙文明间的“降维打击”有很深的印象。其实,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对应舒马赫介绍的“四个层次”来说,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也是分层。

▲“降维打击”出自《三体3:死神永生》

思想层次决定人的思考方式、行为准则。

我们年少无知时的很多问题,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是天大的事,但是时过境迁,我们长大成人之后再看,却只是一件小事。

随着我们的内心层次的不断成长、提升,其实很多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这就是我们从精神层面对那些处于低层次的问题的“降维打击”。

发散性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降维打击很类似,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我们目前所处的层次,而要想办法去更高的层次寻找答案。

3、第三座地标:两种契合

人活在世界上,需要基本装备,就像我们在进入游戏之前,会检查一下我们背包里的武器、弹药等等。

而舒马赫说,要想过好这场人生,我们也需要装备,就是第三座地标——“契合”。

契合这个词来自于拉丁语,意思是认知与存在的符合。普罗提诺曾说:眼睛若不先变得像太阳,就绝不会看到太阳,灵魂若不先变得美丽,就绝不会看到至高无上的美。

表面上听到看到摸到的,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真实的,人类的表达能力是有限的,但有时“心”的表达能力和接受水平却能超过人类所能的范围,它能够更准确地捕捉、体会人类五官所触及不到的感受。

换句话说, “心智”比头脑,更加敏感。这是第一项契合:“头脑”与“心智”的契合。

第二项契合是“理解的知识”与“操纵的知识”的契合。

很多人在进入社会后发现,曾经通用的学习方法在工作中失效了,这是为什么?

虽然工种没有高低之分,但是我们知道,有一些工作本身就具有可操作性的,比如车间的流水线,财务工作甚至再复杂的车床加工、大型机械的制作。

这些工作,随着研究的深入,都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操纵的科学上下功夫,是看得见成效的。

但是很多难以抉择的问题,我们用到的却不是这样的知识。

比如,现在有一个难题摆在面前,让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或者是工作中面临的某个左右为难的情形,或者你在追求我喜欢的人却一直没有进展……

这类问题明显和前一种问题不一样,这种问题我们就算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可能毫无进展。

舒马赫告诉我们,首先要分清两类知识的不同,其次要知道需要使用哪类知识。做操作类事情时,使用操纵性科学知识,做更高层级的复杂事物时,你需要的是理解的科学,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智慧。为人处世的智慧,思想境界的智慧等等。

以上这两种契合,就是我们要“迈入真实世界之前”事先需要检查的“装备”,也就是第三座地标。

4、第四座地标:四个认知

踏入真实的世界后,我们不可避免开始和各种人相遇,如何和这些人相处?如何和这个世界打交道?

舒马赫从四个基本认知入手给出了方法。这四个认知分别为:

● 认识你自己;

● 认识其他存在;

● 认识他人眼中的自己;

● 认识这个世界。

第一层认知,认识你自己,即我们内心世界正在发生的事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其中“自知者明”就是第一层认知。

认识自己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很多人都在按照惯性活着,并未觉醒,比如开车上班这件事情,我们的驾驶行为是机械麻木的。

《神经的逻辑》一书中曾研究过一个课题:僵尸到底能不能开?最后的答案是没问题的,因为这个行为不需要意识,只要按照惯性思维操作即可。

认知自己,首先需要摆脱惯性思维,调动注意力在我们正在做的事情,需要我们摆脱计算机运行模式,进入编程员模式。

第二个层次,认识别人的想法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观点:一个人商业的能力来自于对别人的感知力,我们强调要重视客户体验,站在客户的角度看问题,但是认识别人的想法更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

首先,说话者必须准确的知道他想传达的想法;第二步,他必须找到合适的言辞,手势、调,将他的内在想法外化,然后第三,听者必须准确无误地接受这些信息,不仅要准确听懂对方使用的语言,还要准确把握对方使用的身体语言,最后听者将他接收到的多种沟通手段合二为一。

认知别人很难,但是也不是全无办法。

《论语·卫灵公》里有句话叫推己及人。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那么大概率别人也会有,你有这样的使用感受,那么别人可能也有这种感觉。

认知别人最好的方法,其实还在第一层认知上,在于我们如何了解自己的想法,怎么观察自己,而不是惯性的生活。

第三个层次,了解别人对我的认识

在认知自己的层次,可能会提高人的自负感,但了解别人对我们的认识,会让我们领悟到自己的渺小,所以如果在第三层次待得时间比较长,就会过于在意别人对我们的认知。

帕斯卡尔说,人犹如一根芦苇,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尽管我们的自我意识在多数时间里都处于休眠状态,但也是我们独有的潜能。

而且别人对我们的认知,本身也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这个鸿沟叫做意图与行动。

没有人会觉得自己是坏人,只会觉得别人有问题。因为我们倾向于从意图上评判自己的行为,但是却从行动上评判他人,比如复仇者联盟中的灭霸,灭霸要拯救世界,从他的角度来说,他的意图是好的,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他的行动,一个响指死了很多人。

这就造成了我们和他人之间理解的鸿沟。

第四个层次,就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四大认知相比而言,目前我们整个人类社会都偏重于第四种,认知外部世界。我们一直在想办法了解外部世界,但是很少了解自己的内心,也很少了解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也不知道别人内心在想什么。

这种认知偏颇或者说认知失调的结果会很严重,它导向的是我们个人,家庭,企业甚至是整个社会的不稳定。

生活就是道场,此时正是修炼时,我们所面对的所有的纠结,痛苦,烦恼,都是在不断的拉扯我们,然后试图让我们跳到另外一个层次来看待这些问题,如果你不能够让自己够跃迁一下,我们只能永远和这些问题纠缠在一起。

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需要的,还是思考,还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因为比物质成长更重要的是,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