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是东汉唯物论思想家,他用30年写出的《论衡》,是一部怎样的著作?

bdqnwqk9个月前学者13

《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唯物主义我们一定不陌生,既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投影和反映,然而这样的结论都是近现代才总结出来的。那么早在两千多年前,在儒家思想的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支配地位的东汉时期,王充能冲破思想的藩篱,拿起一盏充满了智慧之光的火烛,刺破封建社会的黑暗,更显得他的难能可贵。我们来简略品读一下它,以领略它不凡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关于这部书的名字《论衡》,王充认为他的著作:“折衷以圣道,析理于通才,如衡之平,如鉴之开”。《论衡》全书共85篇,因《招致》一篇有录无文,实际上只有84篇,是东汉会稽上虞人王充(27年~约97年),用了30年心血写成的一部哲学经典著作。然而历史上关于这部书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从汉到唐大都认为其是一代伟著。唐以后则认为其是一部离经叛道的书,这种状况直到近代才有所改观。梁启超称“王充《论衡》实汉代批评哲学第一奇书”;章太炎称“王充《论衡》可称为卓异的著述”;冯友兰将王充誉为“两汉时代最大的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哲学家”。

那么这本书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我们不如从中摘抄一些,来一看端倪,它主要内容就是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比如有一天,天上打雷,打死了一个人。有迷信思想的人于是出来宣传说,这是一个做了亏心事的人,所以叫雷公把他打死了,这是恶有恶报。王充听到这件事,亲自跑到现场去观察,他看到死人的头发被烧焦了,身上也有烧焦的臭味。于是他解释说,打雷的时候有闪电,闪电就是火,打雷其实是一种天火,被雷打死的人其实是被天火烧死的,这也是碰巧的偶然的现象。天上并没有什么雷公,更不是恶有恶报。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谣言的,也很有意思。战国时,魏国人庞恭问魏王:“如果有人告诉你集市上有老虎,你信不信?”魏王回答:“我不信。”“两个人说呢?”“我也不信。”“三个人说呢?”“那我信。”庞恭说:“世本无虎,三人言而成虎。”这就是“市虎之讹”的故事。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是投杼之误:有个与曾参同名者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她儿子杀了人。她不信,仍然继续织布。接连又有两个人来报信,她就相信了,于是扔下手中的梭子,跳墙逃跑。

德行高尚的人往往认为只要自身清白,谣言不可畏。但现实生活中,谣言的破坏力极强,谣言传久了,就会有很多人相信。可见这样的故事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谣言猛于虎,网络谣言更有甚之。

《论衡》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谈古论今,议论驰骋,援喻取譬,深入浅出。《论衡》共计20余万言,内容涉及天文、物理、史地、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全书基本体现了他超前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在汉朝那样一个经学的时代。全书基本可以概括如下几点:

1、天自然无为,既人世间的万物并非天的有意安排,天不是什么有意志能祸福的人格神。

2、天不能故生人,既所谓“天人感应”的说法,只是人们以自己的想法去比拟天的结果。

3、神灭无鬼,既人有生即有死。人所以能生,由于他有精气血脉,从而否定鬼的存在,破除了“善恶报应”的迷信。

4、今胜于古,既今人与古人气禀相同,古今不异,没有根据说古人总是胜于今人,没有理由颂古非今。

由此可见,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文章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基本体现“衡”字的本义,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近几十年,人们才对王充的《论衡》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和系统的研究,尽管在对《论衡》的研究中还有不少分岐,有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但这部著作正日渐显现出其思想异彩则是确定无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