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死亡哲学观点
一生死是道家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老子5道德经6第50章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0意思是说,世上的每一个人,都要经历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在所有死亡的人中,能顺自然而寿终正寝的大概占三分之一;因自然灾害或疾病等原因而过早死亡的人也占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本来可以达到自然的寿命,却自己把自己搞得早死了。为什么会自己搞死自己呢?因为他们太想长生和太想生活得好而企图用自己的胡乱作为去对抗自然。那些善于顺应自然贵己养生而长寿的人,在陆地上行走时,懂得避开有野牛或猛虎出没的地方,在兵荒马乱的地方他们不穿铠甲。这样,野牛的角顶不到他,猛虎的爪抓不到他,战场上不被当作敌方的战士因而兵器也不会去刺他。这是什么缘故呢?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避开有死亡威胁的人和事。老子提出了人的生死问题,认为人人都追求长寿,为了达到长寿的目的,一些人采取的是/生生之厚0的办法;一些人采取的是避开死地的办法。采取/生生之厚0的办法,不仅达不到长寿的目的,反而归入到/动之死地0的人群中去了。他认为,从/生0的方面来说,人不必主动地过多去作为,顺应自然养生是最有益的。人要有所作为的,是尽可能地避开/死地0。/无死地0才是真正的/善摄生0。老子对生死问题提出了原则性的看法,对死亡问题的专门论述并不多。比之老子,庄子更感叹生命的短促,特别对/死0的感触最深。5庄子6一书,有很多篇谈论到死亡问题。书中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就是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即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是一个生存的过程,这个过程终点是死亡。如果说庄子的哲学是生命哲学的话,那么死亡哲学就是生命哲学的另一面。5庄子#养生主6篇中有一节写的是:老聃死了,他的好友秦失来吊唁,哭了三声转身就走。老聃的学生认为,别人来吊唁都哭得很伤心,好朋友怎么能哭三声就走呢?秦失说:/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也0。意思是:老聃该来时,应时而生;该去时,顺命而死。认识到这一点,听从时间的安排,顺应自然的变化,哀乐的情绪便不能进入人的心中。
要看待庄子对死的看法,首先要明白庄子对死的态度。庄子对死的态度是坦荡的,能从较大的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生死的问题,应该说,庄子对顺应自然的理解非常深刻。我非常喜欢庄子的这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