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心灵的再发现》的读后感,要大约2000字,通俗易懂些的

bdqnwqk9个月前问题18

本书有几个任务,有些不能很快地综述,只能在读者的进展中突现。最容易表述的任务是:我要批判并克服心灵哲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唯物论”和“二元论”。因为我认为意识是主要的心智现象,所以我想先严格地用它自己的术语来考察意识,最终埋葬把心灵视为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我也想提出些建议,革新心智现象的研究方式,为心灵的再发现辩护。差不多20前,我开始研究心灵哲学中的问题。我需要“意向性”(intentionality)概念为我的言语行为理论提供基础,并完成该理论。我认为语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分支,所以如果没有心灵和语言的联系,以及意义---语言要素的“派生意向性”(derived intentionali-ty)---如何以生物学上更基本的心灵.脑的“内在意向性”(intrinsic intentionality)为基础,关于语言的理论是不完备的。当我阅读权威作品并把他们的观点向学生解释时,我很惊骇地发现他们都毫不例外地否认我认为是显而易见的关于心灵的真理。那时候(现在也是),人们很普遍地(含蓄或明确)反对以下论断:我们有内部的、主观的、定性的意识状态,我们也有内在意向性的心智状态如信念、欲望、意向以及知觉。意识和意向性都是由大脑中的较低层的神经元作用导致的生物过程,彼此不能相互还原。此外,意识和意向性不可分离,我们只能通过可进入的意识来理解无意识的意向状态。所有这些在当时以及现在都被流行观点所否定。主流的正统观点包括各种版本的“唯物论”。糟糕的是,唯物论的反对者经常接受“属性二元论”(property dualism),因而接受我一度认为已长期名誉扫地的笛卡尔的观点。我当时所论证(Searle,1984b)并且要在这里重复的是,我们可以接受物理学的明显事实---世界完全由力场中的物理粒子组成---并不否认在世界的物理性质中还有像内部的、定性的意识状态和内在意向性这样的生物现象。差不多是我开始对心灵中的问题感兴趣的同时,认知科学的新学科诞生了。认知科学许诺打破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传统,因为它宣称进入心灵的黑箱并检查它的内部操作。但不幸的是,最主流的认知科学简单重复了行为主义的最坏错误:他们坚持只研究可观察现象,因此忽略了心灵的本质特征。因此,当他们打开大黑箱时,在里面只找到了很多小黑箱。因此在我的研究中,从主流的心灵哲学或认知科学中没有获得什么帮助。我继续努力发展自己的“意向性”概念及其与语言的关系(Searle,1983)。然而,只是发展关于意向性的理论就留下了很多未讨论的大问题,更糟的是,还有很多流行的错误未能回答。本书试图能够至少填补一些空白。哲学上最难---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区分清楚内在世界的特征,它们独立于任何观察者存在,以及“ 相对于观察者 ”(ob-server relative)的特征,它们只相对于外部观察者或使用者而存在。如果我们死了,仍然会有质量。但浴缸不是内在特征,它只相对于赋予浴缸功能的使用者或观察者而存在。尽管这个对象同时具有质量并且是浴缸,有质量是内在的,但成为浴缸却是相对于观察者的。这就是为什么自然科学领域会研究质量,却没有浴缸的自然科学。贯穿本书的主题之一,是试图弄清心灵哲学中的哪些谓词命名的特征是内在的,哪些是相对于观察者的。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的主要曲解,是假定计算是世界的内在特征,意识和意向性是可消除的,要么成为其它东西,要么是因为它们是相对于观察者的,或者还原为更基本的东西,如计算。我在本书中论证这些假定是倒退:意识和意向性是内在的、不可消除的,计算---除了少数情形中计算是由有意识的心灵完成的---是相对于观察者的。现在介绍一下本书的梗概以帮助读者理解本书。前三章批评心灵哲学中的权威观点,试图克服二元论和唯物论,尤其是唯物论。我一度想称全书为“心灵哲学哪儿错了”,但最终这只是前三章的主题,成了第一章的题目。接下来五章,从第四章到第八章,我试图系列地描述意识的特征。一旦我们超越唯物论和二元论,我们如何定位意识与世界其他部分的关系(第四章)。根据科学还原的标准模式,意识是不可还原的,我们如何对待(第五章)?最重要的是,意识的结构特征是什么(第六章)?我们如何对待无意识及其与意识的关系(第七章)?意识、意向性以及使我们在世上像有意识的生物一样生活的“背景能力”(Background capacities)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第八章)?在讨论过程中我努力克服各种笛卡尔的习惯用语,如属性二元论、内省主义(introspectionism)、不可纠正性(incorrigibility),但这些章节主要不是批判的。我试着把意识定位在我们的总世界观之中以及我们其他的心智生活中。第9章扩展了我早期(Searle1980a and b)对认知科学中主导范式的批判。最后一章就我们如何研究心灵而不犯这么多错误提出一些建议。我在本书比在自己的其他书中更多地谈及他人的观点。这使我特别紧张,因为很可能像别人糟糕地误解我一样我会误解别人。在这方面,第二章使我最头痛,我只能说我努力公平地综述与我不合的观点。参考文献是我初学哲学时读的书---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奥斯汀(Austin)、斯特劳森(Strawson)、赖尔(Ryle)、黑尔(Hare)等人的书---很少或没有涉及其他作者的著作。在潜意识中我认为,我相信哲学质量与参考文献的数目成反比,没有哲学巨著会包含很多注脚(不论它的其他缺陷,赖尔的《心灵的概念》(Concept of Mind)就是这类的模型:它没有注脚)。现在不可能没有参考文献,但我更愿意漏掉一些而非多放一些。书名显然是对布鲁诺・斯内尔(Bruno Snell)的经典著作《心灵的发现》(The Discovery of the Mind)表达敬意。希望我们在重新意识--真实的东西,既不是笛卡尔学派的代用品也不是行为主义的灵魂--的过程中也重新发现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