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孔孟之道的李贽简介 李贽的名字怎么读
李贽,lǐ zhì,声母l、zh,韵母i,声调三声、四声。
李贽,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原名载贽,号卓吾、宏甫、温陵居士。中举人,官至云南姚安知府,后移居各地,著书立说,被当朝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自刎于狱中。
李贽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文学上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要崇尚自然,并提倡戏曲、小说,其主张对汤显祖、冯梦龙、袁宏道等有重要影响。
其重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委》。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李贽住在龙湖芝佛寺著述、讲学,虽说他是有大学问的人,却也开荒、种粮、种菜、勤快得很。
李贽讲学跟别的先生不一样,别的先生只收男孩,他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教;别人都要求孩子走路要轻,说话莫大声,李贽偏要他们蹦蹦跳跳翻跟斗,大声读书震天吼。
别人教书要白天,李贽白天要求孩子帮大人种田、种地,夜晚听他讲学;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李贽专教些实用的东西,还经常出谜语逗孩子玩。
有一次,李贽出了一个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公公拉着媳妇手,孩子打破老子头。”孩子们猜来猜去,都猜不出来。李贽笑着说:“你们不是猜不着,是还没有长这个胆量。要干大事,就得敢破旧规矩,敢想,敢说,还要敢干。”
接着,他解释说:“第一句‘皇帝老子去偷牛’是君不君;第二句‘满朝文武做小偷’是臣不臣;第三句‘公公拉着媳妇手’是父不父;第四句‘孩子打破老子头’是子不子。”学生们听了以后,感到有趣,到处传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 [1-3] (一说为回族[4] ),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应会试。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湖北麻城芝佛院[5] 。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间还有不少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最后被诬下狱,自刎死于狱中。李贽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其重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委》。他曾评点过的《水浒传》、《西厢记》、《浣纱记》、《拜月亭》等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6] 李贽还评价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李贽的一生充满着对传统和历史的重新考虑,这也是明朝后期社会思想变革的一个聚焦般的体现。[7] 本 名李贽别 称温陵居士、百泉居士字 号字宏甫,号卓吾所处时代明代民族族群汉族(一说回族)出生地福建泉州府出生时间1527年(丁亥年)11月23日去世时间1602年(壬寅年)5月7日主要作品《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主要成就反对八股文、倡导心学职 业史学家、文学家、心学家信 仰心学为主与真心、童心分支学派泰州学派心学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