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究竟有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答案?
曾经有人问过一个问题,中国作为火药的发源地,为什么没能像西方一样,从冷兵器时代自发进入热兵器时代,而是一直卡在冷热兵器混用时代,始终点不开“排队枪毙”时代的科技点。
有人把这个科技落后的锅,扣在了清朝统治者头上,曾经有个命题很有名,就是假如清朝没有取代明朝,那么结果是不是会不一样。他们给出的论据很多,主要包括明朝统治者注重火器发展,军队中的火器装备率很高,而清代统治者“弓马得天下”,压制火器发展,很多人还举出明末清初的火器发明家戴梓的例子,证明中国当时已经可以制造“自来火枪”(燧发枪)。
火绳枪、中医和李约瑟难题
戴梓发明的连珠火铳(图片来自百度)
且不说最终的结论,针对上述的论据,就有很多不妥之处。首先,清朝的统治者并没有像某些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完全压制火器,相反,如果仅仅纵向对比明清两代,清代的火器显然是要优于明代的。在清代初年,就已经淘汰了落后的火门枪(三眼铳之类),全部换装了鸟枪(火绳枪),在鸦片战争前基本可以达到冷热兵器1:1的装备率。但横向与同时期的西方国家对比,则完全落后于西方的燧发枪。
火绳枪、中医和李约瑟难题
火绳枪、中医和李约瑟难题
火绳枪(上)与燧发枪(下)
当时的清王朝也不是不知道燧发枪的存在,至少在对准噶尔和对缅甸的战争中,是见识过燧发枪的威力并且缴获过燧发枪的。之所以不能够列装,除去人们常说的官方管制、周边军事压力小等原因,这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传统的工匠技艺,火绳枪是装备的极限。武器装备不同于工艺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需求量大,且战争爆发后消耗大,因此量产的需求往往高于对做工精良的需求。尽管有如戴梓之流的能工巧匠可以造出精良的连珠火铳,但一旦戴梓被流放,这种手艺就会陷入一种“失传”的尴尬地步。中国的传统手艺尽管有巧夺天工之处,但缺乏标准化,精确设计和计算,物件的好坏依赖于师傅的个人发挥,且关于制作方法、图纸、配方等内容,往往也含混不清。在鸦片战争中,不同地区造出的火炮质量完全不同。针对火绳枪这种十五世纪的发明,民间的工匠往往还能应付,但燧发枪这种机械精密度高于火绳枪的枪械,能够制造合格产品的却寥寥无几。
这种现象让我们不禁想到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是,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只在西方发生了?本文比较认同两个观点,第一就是经常被提到的,西方在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了社会内卷化的魔咒,科学的发展有了充足的动力,这点这里不多做解释,相关的内容很多;第二点,就是东西方在文明发展之初,其走上了不同的哲学道路,这表现为东西方在解释自然规律的时候,采用了不同的模型体系。西方由表及里,利用精细化的数学模型作为研究一切自然的基础,而东方则采用模糊化的方式解释,这使得在很多问题上只能陷入经验主义。而经验主义的一大问题,就是人才培养的问题,因为经验的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且每个人对经验的理解又不尽相同,因此带来了一个无法量产的问题。其表象为精美器物仅能在一地生产、传统的中餐难以连锁化、以及优秀的中医总是很少等。
而无法量产、工业化的技艺,永远只能满足一个社会上少部分人需求,自然也无法扩大市场、降低成本从而扩大再生产。一个工业化的社会,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量产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和大市场,还包括工业化教育取代私塾式精英教育带来大量优质劳动力,以及其附带的文化传播和民族意识的普及化。
这里不得不提最近被热议的中医问题,中医对疾病的治疗作用,是无可争辩的。但前文所说的传统技艺的不足之处,同样也存在于传统中医上。作为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医学,其特点注定优秀中医无法做到工业化量产而满足全民的需求。但人体、自然等复杂巨系统,不同于枪械等机械系统,采用模糊化的经验主义,往往能有奇效。因此贬低中医、甚至废除中医更是大为不妥的。其实中医的发展,可以参考近年来中餐的发展,一方面有传承下的技艺精湛的国宴大厨,另一方面还有在借鉴了西方的管理和生产模式后,能够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连锁餐饮。同样,中医也可以一方面保留传统的技艺,培养少量的大师;另一方面对中医进行现代化,筛选出应用面广的方剂,进行标准化,并研究量产的方法,作为现代医学体系的有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