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介绍些艺术知识

bdqnwqk9个月前基础7

  立体主义:  二十世纪巴黎两位画家布拉克和毕卡索 ,深受非洲雕刻单纯的造形和尖锐的对比  影响,发展出新风格。加上1907年他们参观了塞尚的回顾展,立体派第一件代表  作毕卡索的「亚维农姑娘」产生。  立体派根据塞尚的作法,把对象分割成许多面,同时呈现不同角度的面。因此立  体派作品,看来像碎片被放在一个平面上。  早期的作品里,只用灰色调画。由於使用中性色,整个的空间没有看来特别前进  或后退的。  代表画家 :  布拉克 、毕卡索、雷捷、德罗涅、莱布希兹 、布朗库希。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毕加索生  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后来长期定居法国。他的父亲是一位艺术教师。他自幼喜爱  艺术,15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后来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  术学院。他于1900年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穷人的生活。此时  ,他的作品充满悲剧性。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蓝色调,使他的画上充满孤独和绝  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其创作的“蓝色时期”(1900—1904  年)。1904—1906年是毕加索创作生涯的“粉红色时期”。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描  绘马戏团人物为主,形象虽然忧郁,却并不孤寂。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  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于是,他画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  意义的著名杰作——《亚维农的少女》。  《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  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  维农的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  卡思维勒像》  《卡思维勒像》,毕加索作,1910年,油画,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艺术中心藏。  毕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馆藏。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  格尔尼卡》  1937年4月26日, 。  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是:公牛象征残暴的法西斯;马象征悲惨的人民大众;马头上方是一盏代表“夜之眼”的电灯在发光,画中还有惊恐的妇女,高举呼救的双手。画里没有画飞机炸弹,却充满了恐怖、死亡和呐喊。画的背景布满黑暗,那盏光明的灯照射着这血腥的场面,好似一个冷酷而凶残的梦魇笼罩着全画。画家以黑、白、灰三色为色调对比,强烈中有和谐,运用具象与抽象和超现实等手法结合创作而成,具有结构严谨、主题鲜明的浪漫主义精神气质。  ,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它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简单地来说,就是17世纪左右,风格奢华,糜烂的雍容华贵风格! 由于那时教会的盛行,所以这种风格被极力推行,这也是少有的有权力机构大力支持的画风风格~~~~~  而巴洛克却意味著运动、追求新奇、热中於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  洛可可艺术形成于十八世纪初的法国,精致、甜美、幽雅为其主要艺术特色。洛可可的原意是由贝壳或小石头制成的装饰物,如此小巧之物用现代流行的说法,即为“细节”。十七、十八世纪以后,欧洲由于自然科学日渐发达,且受到当时各种民主学说与中国思想、又化的 影响,有了「启蒙运动」的诞生:进而造成工业的发达,民主思潮的高涨,于是先后又有产业革命的发 展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些客观形势的转变,对于当时艺术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

十八世纪初叶,巴洛克风格的艺术虽然继续在欧洲各地流行,但同时则有一种叫做「洛可可」 〔Rococo〕的艺术风格在法国产生,并且逐渐盛行,取代了巴洛克风格。Rococo 一字是从法国字 rocaille 演变而来,原是指一种混合贝壳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洛可可风格虽保有巴洛克风格之综 合特性,但却缺乏巴洛克风格之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尤其强调精美柔软的气氛并大量使用光线 。

洛可可的建筑外观,与巴洛克的建筑相近,着重内部繁复的装饰。雕刻则与家具等成为室内装饰的 一部份,缺乏独立的机能。

以法国为例,洛可可式建筑于路易十五时代极为流行于室内;室内平坦之表面范围较广,花状纹、 彩带状等装饰甚受欢迎。大型之建筑物转变为小公寓式或紧密之房间。家具之中,贝形、卷曲形以及上 述之花状纹、带状纹等均甚流行。凡尔赛宫里头的钟室内部装饰即为一处著名的洛可可式建筑。

由于当时人们对路易十四的严肃风格失去兴趣,改而追求实用亲切的空间,因此许多洛可可的绘画以风 俗画为主。这些画用色清淡、甜美,充满了幽雅、华丽的感觉。洛可可的绘画题材,除了豪华的贵族生 活以外,还有肖像、风景、神话以及平民生活等。

洛可可绘画风格代表作之一,可以法国画家华铎〔Antoine Watteau〕为代表。华铎大部分作品均与 巴黎贵族阶级的豪华生活情形有关。他的绘画方法是不打草稿,直接将颜料绘于画布上。华铎受鲁本斯 〔Rubens〕之影响甚深,人物之尖鼻、小嘴、细指等均重现于华铎之绘画中,颜色亦极鲜艳。在光线的 应用上,华铎不似巴洛克画家将明暗对比部分之范围加以限制,即传统巴洛克绘画之明亮部分不会太广 ,随着即为阴暗部分。但在洛可可的画派中,明亮之范围颇大。此种处理光线之方法,可见于另外两位 洛可可派之画家,如布雪〔Boucher〕  巴洛克美术  文艺复兴意味著平衡、适中、庄重、理性与逻辑;而巴洛克却意味著运动、追求新奇、热中於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巴洛克艺术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巴洛克风格的画作人体动势生动大胆,色彩明快,强调光影变化,比文艺复兴时代画家还要更强调人文意识。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  代表人物:伦勃朗和鲁本斯。鲁本斯的宗教画人体姿势动作激烈,色彩鲜明;伦勃朗的画作如同在舞台上,人物面部处于高光部位,与周围的阴影有强烈的对比。  17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巴洛克美术,它发源于意大利,后风靡全欧。其特点是追求激情和运动感的表现,强调华丽绚烂的装饰性。这一风格体现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各个美术门类中。佛兰德斯的鲁本斯是巴洛克绘画的代表人物,他的热情奔放、绚丽多彩的绘画对西方绘画具有持久的影响。同时代的现实主义大师如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贵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

吴门画派,亦称“吴门派”,是指明代中期在苏州地区形成、崛起的一个绘画流派。它与明末出现的“松江画派”被后人合称为“吴派”。所谓“吴门”,是因现在的江苏省苏州市一带在古代曾建立过吴国,吴门乃旧时苏州的别称。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吴门是一个画家辈出的地区。据《吴门画史》记载,自晋至清,有名望的画家共有1220多人。尤其在明代,涌现出一大批蜚声画坛的名家,据清代徐沁《明画录》著录,计有150余人。“吴门四大家”(亦称“明四大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是其中声誉最著者。 吴门画派以沈周和他的学生文徵明为领袖。吴门画派这一称谓是明代晚期著名书画家和艺术理论家松江画派领袖董其昌提出的,他在杜琼《南村别墅图册》题跋中曰:“沈恒吉学画于杜东原(琼),石田(沈周)先生之画传于恒吉,东原已接陶南村(宗仪),此吴门画派之岷源也。” 吴门画派作为历史上出现的一个艺术流派,经历了酝酿、兴起、繁盛和衰落几个阶段。明初至天顺年间(1368—1465)是该画派的滥觞期。这一阶段,苏州在经历了元末战乱之后,经济、文化虽未完全复苏,但作为江南的鱼米之乡和人文荟萃之地,这里仍是诗人、画家活动的中心。著名者有王绂、杜琼、刘珏、陈汝言、沈良琛、沈恒吉等人,被称为吴门画派的前驱。他们继承元代赵孟頫和“元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的文人画的传统,并将文人画的衣钵,通过父子、师生、亲友关系的渠道,递接传授。由于他们的辛勤耕耘,终于在明代中期,使文人画绽放出绚烂的花朵。明成化至嘉靖年间(1465—1567)是吴门画派的炽盛时期,也就是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文嘉、陈淳、钱榖、陆治等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画家活动的岁月,先后将近一百年。自嘉靖以后,虽然明四大家等大家的画风代有传人,且画家人数也不少,只是已缺少创造性,多囿于前人成法,气格渐趋卑弱,吴门画派至此而日见衰微。这一阶段持续了七八十年。 吴门画派的勃兴和它所取得的成就,既开启了明一代绘画的新风,又给了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和其他艺术流派的产生一样,吴门画派的出现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与当时当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环境、风俗等有密切关联。在我国的明代时期,西方出现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正风起云涌,而中国封建社会也发生着急剧变革,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明代中叶的苏州地区,手工业繁荣,商品经济兴盛,出现了“江南苏州买卖多,江南苏州消息通”的局面。苏州风景美,古迹多,也是文人集中的地区。这些人在政治上大都以退隐自鸣清高,在学养上大都是当时所谓名士,能诗善文。他们中常常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每每以书画自娱,即使自己不会画,对古玩字画也莫不喜爱。 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孕育下形成起来的吴门画派是一个新的文人集团。他们注重自我品格的修养与完善,以清高的人格精神为师表;许多画家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的陶冶,具有丰茂英发的才情,在创作思想上,主张以画抒发胸臆,怡情养性;强调作品意境的构造和笔墨趣味的表达;重视艺术形式的审美意味,形成了抒情娟秀的书画趣味,淡雅、秀丽、明快、清新的书画风格。这些都是继承了宋元文人画的传统,并在变化了的时代条件下,加以更新和发展的结果。 浙派三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戴进、吴伟、蓝瑛三位明代画家。是明初绘画派制之一。其代表人物戴进,上承南宋院体画家李唐、马远、夏娃等画风,善画山水,迹工人物、花卉。因戴进中浙江人,故称这一画派为“浙派”。吴伟亦工山水,为“浙派”的盟主,用笔雄健豪放,纵横自如。明末蓝瑛为浙派殿军,擅长画山水,花卉,初年秀润,晚年笔力苍劲,学者甚众。 明代前期,山水画以浙派为中心。从明初到嘉靖(朱厚璁)年间(1368一1566年),皇家不太喜欢元四大家的那种枯寂幽淡之作,很重视南宋院体画的严整苍劲的画法,大力提倡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画风。特别是明孝宗(朱佑堂)更偏爱马、夏画派。于是以戴进为首的“浙派”随之兴起。 戴进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卒于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戴进初为银工,所造钗朵、人物、花鸟,精巧绝伦。原想以此手艺传于世,后见销售饰物者称为自已制作,遂愤然改习绘画。他早年已负盛名,宣德年中被荐入宫中,画院中画家在仁智殿呈画,第一幅画就是戴进的《秋江独钓图》,画一红袍人垂钓水边。原本画家敷红色最难,戴进独得古法,但为同道所嫉妒。待诏谢环乘机在宣宗面前挑剔说:“画虽好,但很鄙野。”宣宗问故,谢回答:“红品,官服色也,用以钓鱼,失大体矣。”宣宗点头称是,于是戴进被排挤。戴进在京不得志,回杭州,以卖画为生。后虽曾一度入宫,但主要艺术活动和影响是在民间。戴进的父亲戴景样是个画工,戴进的直接继承者有其子戴泉,女婿王世祥,弟子方钱、夏芷、夏葵等,形成浙派体系。 戴进绘画技艺比较全面,山水、人物、花卉都有所擅长,面貌也多具变化。他的山水画,取法郭熙,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名家,兼用元人水墨法的传统。大幅山水画尤妙,境界开阔,使人有“凌虚御风,历览八极之兴。”画风 上以院体为主,画面有工整与粗放的变化,也有师法宋人的两种面貌,并兼有融合宋元 水墨画法为一体而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一面。 《关山行旅图》 《渔父图四》 《渔父图一》 《渔父图二》 《渔父图三》 戴进的人物画主要题材有神仙道释、历史故事、名人隐士、樵夫渔父等,所画神像的威仪,鬼怪的勇猛,衣纹的设色,均驾轻就熟。衣纹画法多用铁线兼兰叶描,时而蚕头鼠尾,行笔顿挫有力,有工笔和粗笔两种面貌。戴进的花卉、花果,也极俱精绝,有工笔设色和水墨写意两种面貌,早年画风劲秀,工整的较多,到中、晚期笔墨趋于豪放,苍健挺拔,早年多用方笔,晚年多用圆劲婉转的笔法处理。 戴进喜作葡萄,以配钩勤竹,蟹瓜草,奇而甚。董其昌称“国朝画史以戴文进为大家”。 戴进:《仿燕文贵山水图》《达摩六代祖师图》 《南屏雅集图》《洞天问道图》《溪堂诗思图》 《墨松图》《春山积翠图》《葵石蛱蝶图》 《松岩萧寺图》《夏山避暑图》《雪景山水图》 清代,王时敏、王鉴、王石谷、王原祁(四王)的画作受到皇帝的赏识,被誉为“正统”的山水画。他们是摹古派的代表。认为画山水要“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之后“四王”又分为清初娄东、虞山两大画派。 王时敏,娄东派的创始人。少年时与董其昌、陈继儒往来密切,为“画中九友”之一。入清后隐居不仕,工诗文字画,并受董其昌影响,致力于摹古,于黄公望追摹尤多。他笔下的作品干湿笔互用,墨色有的醇黑,有的清淡;风格有的工细清秀,有的浑厚苍劲,意境疏简。却因缺乏对自然的真切感受,作品多流于笔墨章法之变化,晚年时,以黄公望为宗。 王鉴,亦是“画中九友”成员。常与王时敏切磋画艺,与王时敏风格相近,是“娄东派”首领之一。其山水多仿古之作,专心于“元四家”,尤其崇奉董、巨,功力较王时敏深厚。其山水运笔沉着,用墨浓润,风格沉雄,亦擅青绿山水。晚年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作品,画山水多布景繁密,皴法细密,墨色层次丰富,风格苍莽。 王石谷,王鉴及王时敏弟子。王石谷的山水画集古人技法之大成,能工,能写,功力极为深厚,中年用笔细秀繁密,墨色浓润苍劲,晚年用笔遒劲严谨,墨色富于变化,意境深远含蓄,也称“虞山派”。60岁时,被康熙召幸,主持绘制了堪称巨制的《南巡图》。 王原祁,王时敏孙。幼承家学,随祖父学画,功力深厚,曾大量临摹黄公望、董其昌的作品,遂成风格。王原祁擅长山水,以笔力浑厚著称,干笔重墨,被认为“笔底金刚杵”,作品特点是:“熟而不甜,生而不涩,淡而弥厚,实而弥清”,在“四王”中他是最见功底、也是最有个性的画家。 赠你句话:意在似与不似之间;太像了就是盗名,太不像了就是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