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的启蒙思想家及其代表作

bdqnwqk9个月前学者7

1、冯桂芬

冯桂芬为改良主义之先驱人物,最早表达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著有《校邠庐抗议》、《说文解字段注考证》、《显志堂诗文集》。

2、薛福成

近代散文家、外交家、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起者。薛福成一生撰述甚丰,著有《庸庵文编》四卷、《续编》二卷、《外编》四卷、《庸庵海外文编》、《筹洋刍议》十四卷、《出使四国日记》六卷。

3、严复

1895年,严复在天津的《直报》上发表了四篇相当有影响的文章:《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它们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探讨中国积弱的原因。

4、康有为

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在《大同书》里他主张“公中更未尝向一人而收赋税,扫万国亘古重征厚敛之苦。”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超越现实的空想。

5、梁启超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洋务运动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最先提出中体西用这一思想的是洋务派思想家冯桂芬。他于1861年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数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他以“本”“辅”的主从关系来处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

书名由来

“抗议”,冯桂芬自称是沿用《后汉书·赵壹传》语,即“位卑言高”之意。查《后汉书·赵壹传》,并无“抗议”一词,只有“抗论”,冯桂芬借用此词,表示自己虽然位卑但仍言高。“校邠庐”三字连用,前无典故,是冯桂芬首创。

“校”为“校正”之意。“邠”为商、周时代邑名,在今陕西旬邑县西南。西周时期,“大王亶父”(即周文王之祖)居住在邠,因爱民、对入侵之狄行恕道而出名,“邠”遂成为对外实行恕道、羁縻的代称。

写作背景

冯桂芬写定《校邠庐抗议》时,正是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北京条约》签订以后。《北京条约》包括增开通商口岸、外国使臣驻京、赔偿巨款、传教士传教自由等众多条款,是中国对外被迫妥协、丧失大量主权的不平等条约。

冯桂芬以“校邠”为“庐”名,以《校邠庐抗议》为书名,似含有对清廷一味妥协外交政策的不满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