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哲学初学者问题?

bdqnwqk10个月前问题6

好的东西不是精品,吃多了也许消化不良。

吃一棵松树不如吃一把松籽!但没有松籽的环境中,还是粗茶淡饭最香美。

农耕文明是世界进步文明的核心,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之时,你会感到无限的畅快幸福。

书本上的是知识,农耕中也有更多的知识——那就是人类与大自然共存共荣,互相尊重,互相依存的学问。

个人建议你,做为兴趣爱好,不能成为职业追求,否则毁了你的一生。

为什么说“1+1”是世界性的难题?

这个引号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个引号,那么1+1连一个幼儿园学生都会。

但如果加上这个引号,那么就是另外一个意思了,即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但是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它,于是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但是一直到死,欧拉也无法证明。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研究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的四个途径。这四个途径分别是:殆素数,例外集合,小变量的三素数定理以及几乎哥德巴赫问题。

殆素数就是素因子个数不多的正整数。现设N是偶数,虽然不能证明N是两个素数之和,但足以证明它能够写成两个殆素数的和,即N=A+B,其中A和B的素因子个数都不太多,譬如说素因子个数不超过10。用“a+b”来表示如下命题:每个大偶数N都可表为A+B,其中A和B的素因子个数分别不超过a和b。

显然,哥德巴赫猜想就可以写成1+1。在这一方向上的进展都是用所谓的筛法得到的。

“a + b”问题的推进: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稍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1+1=2”就成了世界难题。

哥德巴赫猜想很难,即使数学专业的博士生,都未必具有的能力。所以,民科们还是不要凑热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