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主要写些什么内容?
高深莫测,至上智慧的结晶。事物发展的规律,分大道、世道、人道。顺其自然,循其规律,不可逆道而行,一切行为均要合乎道理,以德孕之育之化之。道理、德行、经典。自己去参悟,领略者为高人。
老子的《道德经》通篇论道,那么道与德是什么关系呢?为何叫《道德经》?
“道”与“德”的关系,其实也就是终点与过程的关系,“道”可以比作终点,而“德”则可以比作过程,孟子讲“德者,得也。”这就是说,“德”就是收获的意思,对于“道”有所收获,就是“道德”,也叫“得道”,所以古本的《老子》,是“德经”在前,而“道经”在后,比如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就是这种排序。
德老子在“德经”中开篇就说: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我们把《道德经》多读几遍,最后会发现如果先读“德篇”,确实更接地气,比一开始就不知所云的钻进“道可道非常道”中收获大多了,比如这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我觉得就非常有价值。
我们无论学什么东西,关键都在吸收消化,就象东西吃进肚子里,如果食物永远是食物,我们的身体永远是我们的身体,那这些食物对我们来讲,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只有把它们彻底消化了,让它们进入到我们的血液里,融入我们的每一个细胞,再也没有“身体”和“食物”的区别,这才能真正体现出“食物”的价值。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上德”就是指最有意义的收获,最有意义的收获,就是“不德”,我们脑子里不再有“收获”这个概念。
比如我们去学开车,教练会给我们讲,这个是离合,这个是刹车,这个是油门,这个是什么档位,应该怎么起步,怎么拐弯等等技巧,这个过程对我们来讲,是“有德”,也就是有收获的过程,但如果我们心里老装着什么离合、刹车、油门等等概念,就永远别想把车开好,因为一旦在路上遇到紧急情况,我们靠背概念、教条等,是完全来不及的。
只有当我们把这些概念全都忘掉,让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变成我们下意识的习惯,这样在遇到任何情况的时候,我们才能本能的给予相应处理,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谈得上会开车了,一些司机新手,之所以在路上会出问题,就是因为他还“有德”,吃进去的东西还没有消化,各是各的状态,所以才会出现问题。
道关于“道”的概念,就太多了,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道”的状态,就是一种和谐状态,一切自然而然,不带任何的勉强,自然符合秩序,我们大概知道这个方向就行了。一句话总结出“道”和“德”的关系,那就是“德”是对“道”的实现过程及程度,实现的程度越高,你就越“有道”,没有实现,那就是“无道”。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一个人可以“不德”,但绝对不可以“无道”,“德”只是过程,是工具,目的达到了,工具当然就失去了价值,可以抛掉,就象《金刚经》中释迦牟尼就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这个意思,船是工具,我们没过河,当然需要船,但过了河,船就没用了,我们没必要过了河还要背着船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