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孔子是怎么成为圣人的呢?

bdqnwqk9个月前学者23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思想也被称为儒教和儒学,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

最初,孔子创立儒教时,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主要是主持葬礼时所遵循的一些礼仪制度,以此作为教化民风民俗,约束社会、百姓的行为。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0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古代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他们思想自由活跃,各自有独立主张,彼此诘难,形成了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际上多达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家而已。也就是说,只有这十家逐渐发展成为流派。

西汉刘歆《七略·诸子略》中,又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

在这个时期,孔子跟老子、墨子成为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与世界史上同期的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

也就是说,此时的儒家思想仅仅就是一个比较著名的思想流派之一,具有较深的影响,但并没有成为主流的思想意识形态。

02

儒家思想遭受的抵制与诘难

孔子博闻强记,勤奋好学,成名很早,二十岁左右就很有名气,三十岁左右就开始有第一批弟子前来跟随学习,最多时曾经达到了三千多人。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

“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及”学而优则仕“是儒家追求的目标,但孔子的仕途却很不顺利。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五十六岁,才担任了鲁国的大司寇,代理国相。一朝把权掌,便把令来行。孔子上任七天,就把鲁国的闻人(名人、网红)给杀了。他的弟子都不明白为何要杀他,子贡憋不住就去问孔子。孔子就列举了少正卯的五大罪状,归结起来就是“组织团伙集会,妖言惑众。”

根本而言,就是思想上与孔子不一个套路。少正卯也在组织授学,孔子的学生除了颜回,都跑到少正卯那里去了,因为他们更乐意听他讲课,他的思想更能吸引年轻人。

这是孔子最不能容忍的事。

由此可见,思想意识的斗争也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即便提倡仁德治天下的孔子,下手也毫不心软。

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孔子的儒家学派并没有取得统治地位,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这之前,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曾经到齐国游学,齐景公很欣赏孔子的学说,想重用他治理国家。

当时齐国的相国晏婴,就以儒家学说主张厚葬,而且繁文缛节,一辈子都学不会他那一套祭祀、丧葬的礼仪为由,进谏景公。景公最终放弃了重用孔子的打算。

这个桥段,豹眼说过几次,有兴趣的友友,可以去看一眼,这里就不多啰嗦了。

从这个事,也说明了孔子学说,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也就是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

03

焚书坑儒

在孔子去世后,到了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影响力进一步减弱,法家的思想可以说占据着主流地位,以商鞅变法等为代表,战国七雄比较普遍接受了法家的思想。

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更是极力打压儒家思想。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议论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而且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始皇大怒,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捕了460人,全部活埋。

这在史书上被称为“焚书坑儒”,其实,主要坑掉的还是一些求仙问药的方士。他们并不是纯粹的儒者,更像是道士。

但秦始皇把秦国之外的典籍、法家之外的著作都烧光了。

这个时期,儒家是很悲催的阶段,是儒家成为流派后最为低谷的时期。

0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统一了天下,就让叔孙通负责制定仪式礼节。

当时,刘邦废除了秦朝那些严苛的礼仪法规,拟定了简单易行的规矩。

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喝醉了就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削砍庭中立柱,这让刘邦头痛不已。

叔孙通就对刘邦说:

“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原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意思就是,儒家那一套打天下不太行,但治理天下还不错。

刘邦被逼的没办法,就同意试一试。

叔孙通就找来三十人,与皇帝左右及其弟子一百多人,演习礼仪,让群臣都来学习。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长乐宫建成,各诸侯王及朝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岁首大典。

在叔孙通的主持下,所有来宾依次敬酒,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没有任何人敢于喧哗失礼。

大典之后,刘邦非常得意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刘邦很开心,就重赏了叔孙通等人,儒家弟子们在西汉初期,重新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到了汉武帝时,儒家更是不得了啦。

元光元年(前134年),儒学大家董仲舒就向汉武帝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建议。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到了近代,清末民国初期,著名思想家易白沙才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法,尽管他是率先揭露、批判这一思想的人,但其称谓得到了共识。

但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但还以儒家思想作为统领。

从此以后,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了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正统,统治了中国思想、文化两千余年,孔子、孟子也一步步成为了历代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圣人。

05

千古一圣人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司马迁在孔子的传记最后感叹道:高山仰止,孔子可谓是至高无上的圣人哦!

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孔子已经成为了天下、朝野共同敬仰的圣人。

从东周春秋时期起,历朝历代给孔子以封号,一共有十多个。

孔子去世时,鲁哀公就尊称孔子为尼父,之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如汉平帝尊为褒成宣尼公、隋文帝时尊为先师尼父、唐太宗称先圣、宣父,宋真宗时称为玄圣文宣王、至圣文宣王,明世宗称至圣先师,清顺治尊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等等。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他在世时就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后世尊称他为“至圣”。

在之前,家家户户在家中牌位上都供奉着孔子,按照“天、地、君、亲、师”的顺序享受着家家户户的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