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关于小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近十几年来,片面追求升学率一直是阻碍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并已成了我国教育机体上的一个痼疾。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培养少数“尖子”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而忽视了绝大多数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校教育偏离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许多学校只重视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拼命追求高分数;为了取得高分数,许多学校不顾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节律,任意加班加点增加课业负担,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各级升学考试大多偏重知识的记忆方面,使许多学校强调被动灌输和对知识的呆读死记,而忽视了智力和非智力性因素的协调发展,致使学生的才智丧失殆尽。
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大都来自升学教育思想的影响,尤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省对人才的狭隘看法
人才,涉及到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决定着如何看待教育质量的问题。现在的教育观念中,仍有大多数人认为只有上了大学,成了专家、教授、学者、发明家等,才称得上“人才”。这种狭隘的人才观,把基础教育引向了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全面发展的邪路。其实,人才是多样化、多层次的。
二、以分取人的观念甚重
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高低、教师工作质量好坏就是考分。自兴科举以来,考试做官,也用考分作为评价学生质量的重要指标;再说,目前的高考招生也主要看考分,文凭是取人、用人的依据,它的取得也靠知识水平的高低;此外,考分也是评价办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唯一指标。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教师、家长也都不顾一切地为追求高分而逼迫学生,许多小学生从一年级就被推入追求高分的激流。
三、存在着教学就是灌输知识的旧观念
传统的教学过程仅仅看作是灌输书本知识的过程,它在本质上是封闭式的,是以传授静止、僵化的知识为特征的,并且导致“重书”“轻人”,没有处理好“教书”和“育人”的关系。这种教学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因此把教师看作知识的“注射器”,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知识贮存库”,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通过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学习、熟记教科书中规定的知识内容。
四、对学生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观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就是学生观。很多教师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教导的对象,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没有看到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主动精神的人,甚至对学生“独出新裁”“与众不同”等主动性表现表示厌恶,以致造成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泯灭。许多教师喜欢“唯书”“唯师”“唯上”的学生,尽一切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唯唯诺诺”的人。
为了扭转现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必须首先从观念上改变过来,然后才能以思想指导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一、建立人才多样化的观念
人才是多样化、多层次的。一般而言,可分两类:一类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富有创造精神,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普通劳动者;一类是有特殊专长,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做出贡献的高级专家。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他们虽处于不同层次,却无轻重贵贱之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既需一批高水平的专家,更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劳动力。基础教育的任务在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水平,培养“人才苗子”,至多只能培养成“半成品”,因此,只把着眼点放在少数人身上,势必会忽视甚至会牺牲大多数,将许多有一技之长的人排挤在人才之外,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损失。
二、建立全面发展的素质质量观
各种考试大多只能考查一个对人知识的记忆程度,所以“考分”不仅不能标志人的全面素质水平,甚至也难以标志人的智能发展状况。因此,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应该从用分数看质量的狭隘观念中解放出来,建立素质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充分认识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把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教育工作质量和学生质量的标准,以使基础教育所培养的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三、建立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新的教学观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人类知识总处于爆炸性的增长状态,企图通过课堂教学把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发展学生的智慧,增强学生的体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他们在已有知识条件下进一步探索新知识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为此,就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教学观,在教学活动中把传授知识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把对已有知识的学习和未来的创造发展结合起来,把学校工作与社会、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面向未来的一个开放体系,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全面地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
四、要尊重、鼓励学生生动活泼发展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一个学生如果只会死读书,只会听命于人,而缺乏独立性、创造性精神,他就无法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实践也证明,一个“唯唯诺诺”的人,在事业上无论如何也做不出出色的成绩;而人的主动性不仅是创造精神的源泉,也是进行自我教育、促进自身各种素质得以发展的心理条件。因此,要使素质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国际上的“两个挑战”,教育工作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必须由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卓有成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水平,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我认为,要搞好素质教育,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一、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强烈的爱国心,珍视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热情地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勇于坚持真理、积极引导学生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探索和掌握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
二、道德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包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和团结协作。这些是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基础和手段。这种影响常常是无形的、潜在的,又是长远的、深刻的,是任何教科书、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替代的教育力量。
三、文化素质它应包括三个内容: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教育科学的知识。教师若没有良好的文化素质作保障,那么,“传道”、“授业”、“解惑”则无从谈起。因此,教师文化素质的提高十分重要。
四、能力素质它主要包括了解学生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自制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也是由许多优秀教师和模范班主任的心理特点调查证明了的。
五、身心素质简而言之就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基点的。毫无疑问,实施素质教育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