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教育这一民生问题?
(一)加大偏远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城乡间、地区间的教育差距一方面,由于偏远地区的教育环境和救师的待遇条件相对较差,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去偏远地区教学,这一现急直接导致了偏远地区教育师资力量严重匮乏,从而影响了偏远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偏远地区的学校还存在着教学设备相对落后的现急,这也严重制约了偏远地区教育发展的速度,从而拉大了城乡间、地区间的教育差距。因此,要想缩小城乡间和地区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就要加大对偏远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偏远地区的教育教学环境,更新教学设备。提高到偏远地区工作的教师的工资待遇,鼓励教师到偏远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设立城乡间、地区间的救师轮换、互换制度,加强城乡间、地区间的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二)打破户籍限制,解决农村籍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难问题户籍制度还造成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入学贵等问题。这些孩子要想跟随父母在某个城市上学,往往会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甚至还需缴纳昂贵的入学费才能入学。那么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同样需要弱化户籍在流动儿童入学问题上的制约,而且要逐渐消除户箱在流动儿童入学方面的影响,打破一系列条件的限制。取消交纳“入学费”的不合理做法,让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和本地户籍的孩子一样享有同等的入学机会和受教育机会,从而真正实现我国教育的均等化发展。(三)大力培养高素质教育者,合理配备教育资源,彻底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短缺问题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学校还存在着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环境高低优劣之分,一些城市的“择校费”问题依然存在。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以下两方面去做:一方面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教育者,将这些高素质的教育者输送到各个学校中去,保证各学校的教育者都是高素质人才,即所谓的“好老师”;另一方面,要合理配备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教学环境,重视各学校的整体建设。只有全力做好这两方面工作,才能彻底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短缺问题,才能严格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划分制度的有效实施,才能彻底解决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环境不同而出现的“择校费”问题,从而实现救育的均衡发展。
有同理心,对待孩子像对待人一样尊重理解,而不是利用,能有所爱,安身立命。这样之后教育怎样都不会偏差大。不过很难。那么要懂得尊重和理解自己,尽管会有所失,但是珍惜所有,努力所得。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第一: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第二: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其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等。第三: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准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主要包括:民众应当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未来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得到免费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应当得到全面的保护,等等。应当看到,这一问题属于较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目前的中国社会尚没有能力全面解决这一问题。不过,应当将这一层面的民生问题作为未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列入改善民生的中长期目标体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