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歌曲是怎样演变成眉户戏的?

bdqnwqk10个月前百科6

很早的时候,在陕西眉县和户县一带位于秦岭太白山麓,盛行民间歌曲,并被称为“清曲调”。这些清曲调以当地老百姓的劳动、感情、婚嫁、殡丧等方方面面的日常生活为基调,以丰富的演唱素材和演唱形式,说道寻常人家的喜怒哀乐,以及普通百姓的志趣和爱好。

后来,当地的艺人把清曲调在继承元代小令和套数的基础上,汇入明代、清代以来的俗曲以及民间小调,经过长期演变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戏曲,这就是眉户戏。

关于眉户戏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说眉户戏源自陕西的华阴和华县。因为这里是周代郑国地域,自古盛行民间歌曲,也就是所谓的郑声。

因此,如果说眉户戏起源于这里,它可能曾经受到郑声的影响。因为这里的曲调悦耳动听、婉转迷人,因此取出一个迷字;又因为陕西当地人有将胡做戏解释,两者合二为一就叫做“迷胡戏”,也就是说小曲子戏非常迷人的意思。

在这些说法中,第一种是较为公认的看法,即眉户戏起源于陕西的眉县和户县一带流行的古清曲调。随后,陕西的眉户戏又流传到山西省临汾和临猗、河南、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并与当地的民间曲艺结合,于是形成了许多风格各异的小曲子。

陕西眉户戏的唱腔清雅悦耳,唱词通俗易懂,非常大众化。再加上一些传统的历史故事联唱,满足了各层次群众的需求,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因此受了男女老少的欢迎。

陕西眉户戏的曲牌较多,而且常常由于地域不同以及流传时间久远等因素,历来的曲牌名称往往都是一曲多名,或一名多曲。

如元代的南北曲中就有黄龙滚、五更啭、满江红、罗江怨、柳青娘、珍珠帘的曲牌,明代的小曲中就有银纽丝、哭皇天、闹五更、打枣竿、耍孩儿、太平年等曲牌,清代的小曲中就有剪靛花、叠断桥、跌落金钱、绣荷包、四大景、边关调、平调、勾调、钉缸调等曲牌。

这些曲牌的名称和后来眉户戏曲牌的名称几乎如出一辙,这说明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但究竟此曲牌是否就是彼曲牌,还有待更进一步考证。

陕西眉户戏的早期演出形式,是农村、乡镇群众以自乐会的形式坐唱清曲、小曲,即所谓的地摊子演唱,内容多是民间生活故事,主要用三弦伴奏。当时,艺人们所唱曲子又分大调小调两类。

大调曲子如大金钱、黄龙滚、满江红等曲牌,格律比较严谨,不易掌握;小调曲子如岗调、越调、五更、银纽丝、戏秋千等曲牌,曲调灵活自由

民间歌曲是怎样演变成眉户戏的?藏头诗航母认为,上述表述本身就存在着问题,实际上,则应该是:民间歌曲的曲调,是怎样演变成眉户戏使用的“眉户曲子”的?看完后边这些资料,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来龙去脉了。王九思(1468-1551年), 明代文学家。字敬夫,号渼陂。汉族,陕西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授检讨。其间,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等人陆续来北京,相聚讲论,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史称“前七子”。正德四年(1509)调为吏部文选主事,年内由员外郎再升郎中。王九思曾任翰林院检讨、吏部郎中。以诗文名列“前七子”。正德五年(1510)八月,一度把持朝政的宦官刘瑾,案发被诛。朝中清理瑾党人物,因王九思与刘瑾是陕西关中小同乡(刘瑾是陕西兴平人),被名列瑾党,受到牵连,贬为寿州(今安徽寿县)同知(知州的助手)。王九思在寿州任职时,处理诉讼、防备盗患、修城防和阳河渠等,较有政绩。他于政务之余,常与士人学者讲古文,整学风,并以诗唱酬。1511年,王九思43岁,正当中年有为之时,又以瑾党根除未尽之由,被迫归乡。王九思回到家乡鄠县后,彻底放弃了做官的念头。他除了带领乡亲们修涝河桥,施舍医药、教育生徒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文学创作和倡导戏曲方面,历40年,84岁辞世。所著有诗文集《渼陂集》、杂剧《杜甫游春》又名《沽酒游春》、《中山狼》(一折)、杂剧《游春记》,及散曲集《碧山乐府》等。他的《中山狼》剧本,与陕西武功人康海的杂剧《中山狼》,同是取自《中山狼传》,但要高于康海一筹。不仅曲文通俗、浅近,而且情节也更为凝炼、集中。他不受元杂剧一本四折一个楔子的旧规范的拘束,是一个创举,在文学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此处的这个康海,即第二十三节23-7之中提到的那个康海,弘治十五年(1502)状元。不少评论家说王九思的作品“词曲工美奇”,“秀丽雄爽”,认为无论就思想性、还是艺术价值,都“不在关汉卿、马致远之下”,《中山狼》剧本成为历来传诵的名作,被近人列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王九思被罢官回家后,还编纂了鄠县(即户县)第一部县志《鄠县志》。书成于嘉靖十二年(1533)。武功人康海为此书作序,对他的文章简略大加赞赏,作为启迪后世作者的方规。这部县志是明代三秦八部名志之一,可惜这部县志于明末战乱中散失。王九思还把眉县、周至、鄠县等地的民歌、山歌、情歌整理加工,使《北曲》得到发展,形成了被当时曲论家评为“世争传播的套曲”,即按关中人语调唱的流行曲“眉户曲子”,先在眉、周、鄠一带传唱开来。明代时期晋南人在鄠县经营盐、铁、百货生意者极多。王九思是鄠县北街人,他家对面就是山西会馆,晋商经常探亲进货,这就把“世争传播”的曲子带到山西。晋南至今流行眉户曲子,自在情理之中。同期曲论家李开先去西夏饷军,途经康海处,王九思闻知,立即邀李开先返鄠县作客,盛宴招待,他们在10天的相处中通力合作,切磋琢磨,既完善了眉户曲子,又由李开先将套曲带至西夏,“关陇之士争相传咏”,至今甘肃、青海、宁夏亦有眉户曲子。在具有了“眉户曲子”的前提条件下,再由它所配合演出的戏剧,故才被叫做眉户戏。上述资料来自于户县人藏头诗航母,《鬼王钟馗,一个华夏千年神话的大揭秘》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