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古代的思想家有哪些?

bdqnwqk11个月前学者9

一、道家代表: 老子:老子是道家最早的代表人物。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二.儒家代表: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 孔子曾子(公元前505 - 公元前436 ) 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名参,字子舆。 孔子学生。三、墨家代表: 墨子:(约前468-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姓墨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四、名家代表: 公孙龙,姓公孙,名龙,生于公元前320年,卒于公元前250年,战国时赵人,中国战国时期名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五、法家代表韩非,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是韩国的公子,约生于公元前280年(周报王三十五年),卒于公元前233年(秦始皇十四年)。六、兵家代表:孙武,春秋末年人,齐国田氏的后裔,后到吴国,被吴王阖闾任命为将,率军攻破楚国。《孙子兵法》相传为其所作,计13篇。七、阴阳家代表: 邹衍 朝代:春秋、战国 性别:男 身份:思想家,亦作驺衍,齐国人,活动年代比孟子稍晚。八、纵横家代表: 苏秦:战国时(公元前475到公元前221年),洛阳人。战国后期,秦国力量越来越强,东方六国都不能单独抗秦,苏秦与魏国人公孙衍,先后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九、农家代表: 吕不韦(?~前235) 中国战国末期秦相。濮阳人。

  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齐国人。  在君臣关系上,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即君臣互补,取长补短,而非一味附和。  他是一位无神论者,相信人民的力量,认为统治者应当亲民爱民,采用“民本”的思想治理国家。  老子(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周王朝日趋没落,老子便弃官归隐,并且写出《道德经》,申述道德的含义。认为道是先天存在的,循环往复;德由道所产生,是道的具体表现,其思想论述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还用道德的辨证关系辨证了万物的存在,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了“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当未被当时战火连连的大小国所接受。因此他周游列国,招收弟子,形成了儒家学派。  孔子的学术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思想观点被后来的封建统治阶级所采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春秋鲁国人。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最重要的伦理和政治主张是“兼爱”,但这种思想无法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在秦汉后便成为了绝学。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子子舆,战国鲁国人。  “孟母三迁”的典故自古便成为教育的典故。  在学术思想上,他作出了“心性论”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重视养心,保养自己的心性。。  在政治上,他提出了“王道仁政”、“民重于君”的学说,主张用“仁义”的思想治理国家。后代人认为孟子发扬了儒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并被尊称为“亚圣”。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子子休,战国宋国人。  庄子的思想集中在《庄子》一书中,他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老子关于道的绝对主义和神秘主义,后人以“老庄”相提,其学术思想主要是相对主义观点。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子卿,战国赵国人。  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论者。  在伦理道德观念上,他的思想观点与孟子的“仁”不同,荀子更加注重“礼”的作用。主张“性恶论”。  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治”与“法制”相结合,礼敬君子,法治小人。  韩非子(前280-前233),战国人。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术思想继承了老子的“道”,但把道理解为事物发展的规律,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在政治上,主张以法为主的“法术势”结合。  董仲舒(前176-前104),西汉人。  董仲舒向武帝提出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主张,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观点,是儒家的“王道政治”和“仁政思想”。  王充(27-97),字仲任,东汉人。  王充的学术思想具有批判性。在哲学上,他提出了“天道自然论”的体系,反对“天人感应论”,强调天道的自然无为性。  王弼(226-249),字辅嗣,魏国人。  王弼能言善辩,是中国古代最年轻的玄学大师。  在学术思想上,提出了“贵无”的观点,认为“无”是事物的本源。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制”。在哲学认知论上,提出了“得意忘言”,并论证了《周易》的言、象和意的关系。  慧能(638-713),本姓卢。  禅宗的创始人。  慧能虽不识字,但悟性极高,针对神秀的偈语,指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主张“见性成佛”,提出了“顿悟”的修行方式。  周敦颐(1017-1073),子茂叔,北宋人。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其思想被后代的程颐所发扬。  在道德修养上,提出了“主静”的主张。在学术思想上,“援道入儒”,发挥了《中庸》的天人合一思想。  朱熹(1130-1200),子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南宋人。  朱熹的学术思想继承合发展了二程(程灏、程颐)的思想,被后世称为朱程理学。  在知行问题上,提出“知先行后”,认为明白义理才能有所作为。  此外还有明朝的李贽,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清朝的戴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