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古希腊有哪些思想家?

bdqnwqk8个月前学者10

古希腊三大思想家: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也称爱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泰勒士
爱非斯派的创始人:赫拉克利特
著名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创始人:毕达哥拉斯
著名数学家,哲学家: 阿基米德
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
原子唯物论的创立者,古希腊思想家和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古希腊哲学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
还有好多。。。。

战国时期主要的思想家、他们的主张以及著作。回答满意追加100

1.孟子、荀子与儒家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作《孟子》七篇。 主要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提出了“养浩然之气”的命题,这一命题成为儒家修身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个浩然之气,指的是一种道德的精神状态。它是孟子所阐述的人格标准,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一种人格精神。 影响: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荀子( 前313年?―前238年),赵国人,名况,字卿,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曾在稷下学宫讲学,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吸收,成为融汇百家的大学者、大思想家。韩非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晚年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今传《荀子》三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大略》以下六篇,可能是弟子们的记述。 在自然观方面,荀子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荀子一反“儒者不入秦”的惯例,访问了秦国,考察了秦国城乡的治理,并晤见了秦昭王,建议其“节威反文”,参合礼法,文武并用,但秦王未能接受。秦统一后短命而亡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荀子的礼法并用、王霸统一的治国思想是正确的、有远见的,这一思想基本被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所用。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荀子认为人的天性都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情欲,所以人性都是恶的,而人表现出来的“善”是人为教育的结果(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如果顺性放任就会引起争夺和暴乱。因此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2.墨子和墨家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出身于“贱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攻。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 墨子讲的德行的基本要求就是“兼爱”,即能够毫无区别地爱一切人,这是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总原则;“非攻”,即反对攻伐 ,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各国间极为突出的兼并问题而发表的主张。墨子不是无条件反对一切战争。他只反对好战国家,“攻伐无罪之国”。 墨子还提出尚贤,即推崇贤士,让贤能之人主政;尚同,即要万民上同于天子,天子尚同于天志(天志即是兼爱);强调天志(肯定天的意志)、明鬼(相信鬼神的存在)、同时主张“非命”(反对命定论);提倡“尚力”,即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主张节用(节俭)、节葬(节省丧葬的花费)。 墨家学派在政治上所代表的是广大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墨子的学说,如“天志、明思”等仍脱离不了殷周的传统思想,但赋以了“非命、兼爱”的内容,以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的思想。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但到战国以后,墨子的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3.庄子和道家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哲学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其文章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像丰富。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在宇宙观方面,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的;同时,他又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我即道,道即我,道就成为主观精神的东西。庄子在人生观方面又集中体现在所谓“逍遥游”上,即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认为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世界,才算是“至人”、“圣人”。 庄子认为, “天与人不相胜也”,即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天地不大于人,人也不大于天地。庄子注重“人”的自然特征方面,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违背自然做事,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须顺从自然。 庄子不仅在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文学、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其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庄子所向往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和战争祸害的大同之世,这在人类思想政治史上是有深远影响的。他追求归本自然,否定天命观,摆脱人间的不平等,无疑为人的自我认识,提供了新启示。庄子的寓言、散文中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4.、韩非和法家 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年),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曾师事荀况,与李斯是同学。著作有《孤愤》、《五蠹》、《说难》等。其文章深受秦王政的赞赏。韩非至秦后,遭李斯等人嫉妒。最终被谗陷入狱,自杀死于狱中。他的思想得到秦的推崇,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他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韩非子》一书。 韩非继承发展了齐文化中的黄老学说,建立了一个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帝王统治术体系。他是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深受儒、道、墨诸家思想的影响。实为战国末期综合各主要学派的大思想家。 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的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5.孙膑和兵家 孙膑,生卒年月不详,齐国人,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他曾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后遭同学庞涓嫉妒,被其设计诱骗至魏国,然后捏造罪名,诬陷孙膑,并施以膑刑(去掉膝盖骨)。孙膑也因此得名,真名失传。他所著的《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受到中外学者的赞赏和重视。 《孙膑兵法》强调以“道”( “道”,是指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即用兵根本之道。)制全胜的原则;以人为主的制胜观,即把“人和”与“将军善战”融 为一体,作为发挥战斗力的决定因素和主导作用,能动地去争取作战的胜利;以造“势”(即创造有利于己的态势)制胜敌人的艺术。孙膑的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