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与能源那些事儿,从特朗普反对气候变化说起
(作者:霁旸,Weather情报局成员,转载请注明来源于“Weather情报局”)
美国新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从竞选的第一天开始,就不停地制造各种各样的争议和话题。虽然是个商学院的高材生,却对很多科学问题的有自己独到见解和看法,全球气候变暖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从2017年1月20日正式宣誓就任美利坚合众国的第45任总统后,在短短的一个月多里,他究竟又干了什么呢?
特朗普上台第一天就通过白宫网站宣布,将以“美国优先能源计划”取代前任总统奥巴马的“气候行动计划”。特朗普的能源与气候变化的观点基本上是与奥巴马截然相反的,早在竞选期间就一再宣称气候变化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局”,并威胁其一旦当选总统后要退出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现在他已经是正儿八经的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了,考虑到“气候行动计划”并不是法律,主要依靠总统的行政权力来推动,直白点说,就是他在这件事上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国会管不着,非常容易被推翻或取代。所以,特朗普推翻该计划,既是“捏软柿子”,又是实践自己竞选诺言的第一步,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件事就是任命斯科特·普鲁伊特为美国环境保护局的新局长。普鲁伊特是何许人也?此人自2011年起担任俄克拉荷马州首席检察官,该州是美国石油、天然气和粮食产量最高的州之一。之前他一直反对奥巴马的气候变化政策,他办公室网站的个人介绍中表明自己是“环境保护局激进议程的主要反对者”。明确点说,就是不承认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及相应的减排政策。他曾在2011年向环境保护局致信称,联邦立法机构“严重高估了”俄克拉荷马州天然气勘探造成的空气污染。他还曾多次状告美国环境保护局在法庭上交锋。2011年,由于环境保护局反对俄克拉荷马州治理当地霾的计划而将环境保护局告上法庭。2012年,他与其他几个州的首席检察官状告联邦政府,反对环境保护局减少发电站汞排放的努力。2013年,他与其他11州联合状告环境保护局,对该局与环保组织的关系提出异议。2014年,他状告环境保护局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一项新举措。2015年,他又与20多个州联手反对“清洁发电计划”。2016年5月,普鲁伊特联合阿拉巴马州首席检察官斯特兰奇在保守派网站《国家评论》上共同撰写文章称,关于气候变化的辩论还远没有定论,科学家仍然在讨论全球变暖的程度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他们表示,奥巴马政府在清洁能源产业和环保主义者的影响下“无法无天地惩罚”气候变化的怀疑者。试想任命这样一个人来作为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主要负责人,由美国发起的气候变化行动,难道又要由美国来结束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呀。
联合国气候大会抗议者:原来该总统干的活,现在只能指望民间了
上面提到的特朗普就任总统后做的两件关于气候变化的大事,其实都与一个关键词有关,那就是能源,取代“气候行动计划”的是“美国优先能源计划”,任命为环境保护局的普鲁伊特反对的天然气引起的空气污染,霾治理计划还有对于清洁能源的不屑一顾,其核心都是能源,尤其与化石能源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气候与能源那些事儿。
首先来问个问题:如果你有足够的钱来买车,你会选择一辆运动型多用途车(SUV)还是一辆小型车呢?小范围的调查显示(样本数不多),绝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SUV,为啥呢?很简单呀,安全、舒适、美观、更有面子。但如果再问在享受SUV带来好处的同时,我们是否想到它更加耗油,会产生更多的CO2排放呢?我相信大部分人也会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在目前,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宣传已经深入到了地球的各个角落,全世界绝大部分的人都应该听说过“气候变化”或是“全球变暖”这个词,并且也会了解到一点气候变化是由于现代工业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引起的地球气候变暖,并且这种变暖会对我们未来的生存环境带来潜在的巨大或者灾难性的风险和后果。但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有多少人会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减小这种风险呢?正如上面的例子提到的,在不考虑买车和养车成本的情况下,绝大部分人选择的还是高耗油的运动型多用途车,而非小排量的小型车。有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公众认可全球变暖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但只有少数人愿意因此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这和我们的分析是一致的。
大家也许听说过“吉登斯悖论”:全球变暖带来的危险尽管看起来很可怕,但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它们不是有形的、直接的、可见的,因此许多人会袖手旁观,不会对它们有任何实际的举动。通俗地讲,大家都知道环境被破坏不好,可是谁也不愿改变自己破坏环境的行动。就像在北京,人人都在抱怨有霾的天气,但大部分人还是整天开着汽车,就像一个汽车广告中描述的到楼下街角的便利店买个牛奶仍然要开车,我想这也是一种“吉登斯悖论”。
说了半天,到底气候与化石能源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简单来说,两者是一种正比关系,即消耗的能源越多,气候变暖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特朗普为什么还要将美国之前所倡导的气候变化政策推翻呢,这背后其实除了政治原因,也有其它科学理论支持。这个理论到底是什么?下一篇文章我们将说说IPCC和NIPCC的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