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查三个月后的气象信息?
目前很难查,部分气象台站在做中长期气候预测,但是准确率不高。
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气象预报制作机制决定的。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首先从天气预报的工作流程来说起。
首先是气象资料的收集: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统一的规定(约定)。全球各地的气象观测台站(包括陆地的、海洋的、人工的、自动的、高山的、平原的气象台站)每天按照统一的规定在统一的时间内对各种气象要素进行统一观测与记录,无论阴晴,无论风霜雨雪等都必须按规定日夜进行观测。遇到各种特殊天气还必须进行加密观测。
第二步,资料的传输。各级气象台站将地面、高空、海洋、极地等站观测到的诸如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等常规气象要素和闪电、雾、酸雨等非常规气象要素及天气实况的结果,按统一规定时间和格式编成气象电码,以电报、电话、网络等形式拍发到国家气象中心,完成气象资料的传递阶段。这些资料有条件的参与全球资料共享。
第三步:气象资料处理与加工:国家气象中心将收到世界各地统一时间拍发到国家气象中心的气象资料,再结合气象卫星信息、数值预报产品、各种雷达探测资料等,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与加工后,很快地通过气象卫星以广播的形式转发到我国的区域中心、省、地、市、县等单位,完成气象资料的处理与加工的产品分发工作。这几步的工作一般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常规观测资料(每天地面高空定时观测资料)一般在半小时内处理完成转发回各级气象台站,而气象卫星资料,数值预报产品资料,雷达资料等也是在资料收集后的半小时内能及时传递到各级气象台站。
第四步:天气预报的制件:各地气象台站收到各种资料与产品后,迅速把各种观测数据填写到天气图上,预报员对填绘的天气图和各种收到的气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分析大气环流形势,分析对当地天气可能造成影响的天气系统,运用各种天气预报理论、方法与工具,综合计算机处理结果和多年的预报经验,再结合本地的气候背景与天气实况来推断出未来天气变化的趋势,据此作出本地区的天气预报,这就是天气预报的制作与产生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方法对天气变化的判断不一定相同,这样的话导致了有时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不同于地方台的天气预报。但仔细关注中央台的天气预报与地方台的天气预报因此复杂天气的时候,我们必须组织各级台站进行会商,组织不同的预报人员进行天气会商及讨论。然后得出综合的预报结论。
其实天气预报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虽然目前我国的天气预报技术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各种数值预报模式的发展,气象卫星的发射都代表着气象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的天气预报准确率也在稳定的上升。但是三个月后的预报无法制作,没有一个系统或模式可以预报出来。因此无法准确预报。
要发布只能是趋势性的气候预测,准确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