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以后的各朝各代,出过什么大思想家吗?两个半圣人怎么回事?
就这个问题,看到其他回答,我想谈点自己的看法。
程朱理学,包括后来的陆王心学,可以肯定地说,是被统治者各取所需,片面僵化了。
例如一句“存天理,灭人欲”。
本来朱熹说的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存在;是事物的内在规律;是伦理道德的基本法则。
朱熹说的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是违背自然和社会的,违背规律的,违背道德基本法则的意识,并不广泛指人正当的欲望。本质上,“灭人欲”和佛家说的“戒”、“放下”、“六根清净”也没什么不同。
但是“天”和“理”两个字放在一块,容易被有心者解释成俗语“天理王法”中的“天理”。这也正是让肉食者拍腿叫好的解释——存“天理”,灭“人欲”,那敢情好统治啊。误解就这么产生了。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其实,程朱陆王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要给儒家那一套“格言”“警句”一类的碎片化语录,赋予形而上高度的注释。
程朱以前,中国有很多伟大的思想,但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从程朱陆王往后,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思想中,有了除佛学以外的形而上学。
其实佛学之所以在中国快速传播,也与中国本土没有谈论存在本质的形而上学有很大关系。
王阳明与朱熹的冲突在于,朱认为理是本质,王认为心即理,心是本质,理存在于人的本心,人应向心求理。
一旦有了理学、心学的诞生,由此便引申出它们各自的认识论,世界观。这是中国人宝贵的思想财富。
有人一说到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就天然地要否定唯心主义,这是思考不成熟的表现。
不论唯物的,还是唯心的,都是人认识世界,认识存在的方法,其实,它们中没有谁是绝对真理。
不然你以为你看到红色的横幅,它就是红色吗?你感受到的扑鼻香味,它就是香吗?
最后说点趣事。
近代以来,在日俄海战中歼灭俄太平洋舰队的日本海军司令东乡平八郎,随声携带的腰牌上,就刻着“一生俯首拜阳明”。
蒋介石也把台北市外的草山,改名为阳明山,以示对阳明先生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