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有哪些?

bdqnwqk11个月前基础5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共同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只有整合这三种基本力量,才能有效地促进校本教研的开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关系可用下图表示:(一)自我反思反思是什么?通常人们都认为,反思就是“回头思考”。但对教师来说,反思有其特殊的深刻内涵。很多专家认为,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从本质上看,自我反思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这两者相互沟通的桥梁。因此,它与日常生活的“回顾”不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动力和最普遍的形式。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
  新课程倡导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 反思=成长。通过自我反思,教师能使原始的经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得到提炼和升华。这样,教学经验就会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
  在反思内容上,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教育事件和教学过程,还要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学生成长过程,最终使自己成学者型、反思型教师的过程。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教师要超越传统的功利和繁琐的“生活”,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由此可说,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不仅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内“醒”的过程。反思就是自我唤醒自我,它是源于心灵的力量,是心灵成长的原动力。(二)同伴互助顾名思义,同伴互助就是同事间的相互帮助。对教师而言,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实质上是教师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合作。
  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教师常常各自为战,处于孤立无助的境地。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教研活动的一大“瓶颈”。因此,校本教研不仅强调教师自我反思,而且倡导教师开放自己,加强与同事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从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对话。对话在了解、理解对方的同时更注重针对对话中涌现出来的问题,谨慎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因此,这种对话不限于“谈”,还蕴含了“帮”、“改”等参与、介入的态度,它追求对教育实践的“改进”。从对话的深浅层次来分,其形式主要有信息交流、经验共享和深度会谈、专题讨论等。
  ①信息交流。教师通过彼此间信息的交流可以最大范围地促进教育信息的流动,从而扩大和丰富教师的信息量和各种认识。②经验共享。教师通过经验分享,反思和提升自己的经验,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经验,从而激活经验、分享经验、升华经验,实现经验增值。③深度会谈。
  它可以有主题,也可以没有主题,但关键在于教师间要有非常真诚的人际关系,大家彼此信任,互相视为心灵的伙伴。只有这样,才能无拘无束地发表意见,产生思维互动,展示出内心的看法,生成有价值的、建设性的新见解。④专题讨论。大家在一起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从而丰富彼此的思想,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在讨论中获得自学所得不到的东西。
  第二种类型是协作。以往在学校里,教师只按照专家预先制定好的课程方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既不走入别人的空间,也很难让别人进入自己的领域,教师与教师之间互不合作,彼此孤立。这样,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就很难获得群体的支持,严重影响了教师在本学科及其他领域的探索和学习。
  其实,教育在本质上是人与人的精神交流和相互创造。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需要在交往合作中成就自己的本质。因此,校本教研是教师的群体行为,主要目标在于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所以,校本教研的开展不是靠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全做到的,而是需要借助团体的力量。
  这样,校本教研就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协作。要协作,就要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也就是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每个教师的能动作用,使每个教师都贡献自己的力量,彼此在互动合作中成长。同伴互助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集体备课。课改的重点是执行新课标、用好新教材。
  目前,对很多教师来说,无论是对教材难易程度的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的设计,还是训练内容的确定,都面临新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教学观念相对落后、业务能力较弱的农村教师来说,面临的困难更多。如何使教师尽快适应新教材,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的形式很多,可以共同研究,取众人之所长,形成大家认可的较为完善的一个好方案,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也可以在一次集体活动中形成若干个较好的教学方案,将之汇编成册,供同年级教师借鉴。以优带新。这是广大教师所熟悉的一种同伴互助形式。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要指导新任教师,通过 “师带徒”、“结对子”等方法,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使其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
  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要在互助中发挥积极作用,带动教师整体的专业发展。教学临床诊断。这是教师之间相互合作,有目的地对课堂教学进行严谨的、理性的观察和面对面的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策略的一种校本教研方式。通过临床诊断,可以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指导下矫治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
  为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公开课、探索课、研究课、尝试课等观摩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评议,共同分析执讲人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共同研究矫正对策。在临床教学诊断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要对执讲人的教学按照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进行科学评议,分析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指导性意见,和教师们一起制定改进措施。
  (三)专业引领校本教研是围绕“本校”实际并在“本校”展开的,但它不能只依靠本校内的力量,还需要依靠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支持和引领。专业研究人员主要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相对于工作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来说,专业人员长期专攻于教育理论,专门研究课程与教学,在学术方面“术业有专攻”,并且经常处于信息交流之中,熟悉课程与教学的国际前沿和国内发展趋势。
  他们的参与可以为校本教研带来新的信息和新的理论支持。所以,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研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离开了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和学术支持,校本教研就会有低水平重复的危险,很难实现理论的提升。就实质而言,专业引领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获得巨大的动力。同时,一线教师的角度需要得到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这是由“教书匠”走向“教育家”的必经之路。理论工作者则需要接触基础教育的现实,需要了解课程与教学的现状,这是理论走向实践、获得新生的主要途径。
  专业引领的形式主要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和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功用。但就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言,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形式,也是最受教师欢迎的形式。实践证明,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设计课堂教学、听课评课,对教师帮助最大。
  需要注意的是,专业研究人员在开展教学现场指导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正确引导教师的独立思考,而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急教师一时之所需,从而导致教师产生惰性和信赖心理,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