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的我国气候变化科技工作取得的成就

bdqnwqk11个月前问题7

(一)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八五”以来,我国通过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863 计划)、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先后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科技项目,重点研究了全球气候变化预测与影响、中国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全球环境变化对策与支撑技术、中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国际科技合作,如地球科学系统联盟(ESSP)框架下的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和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等四大国际科研计划,以及全球对地观测政府间协调组织(GEO)和全球气候系统观测计划(GCOS)等,开展了具有中国特色又兼具全球意义的全球变化基础研究。通过上述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和国际科技合作,我国的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主要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成果:1.气候变化的基础科学研究建立了大气本底观测站,在温室气体观测特别是二氧化碳浓度观测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获得了中国水稻田甲烷排放的科学数据;利用黄土、石笋、冰芯、湖芯和历史文献等开展的中国古气候研究与世界保持同步;建立了反映中国近100 年气候变化特征的温度变化曲线;开发了具有自主产权的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且已应用于气候预测业务,全球气候模式对气候变化的模拟结果写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对亚洲季风活动和变异及其与中国旱涝关系的研究,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成果;初步构建了中国未来的区域气候变化情景。2.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对策获得了中国农田为含碳温室气体的“弱汇”的重要结论;研制了中国随机天气模型―逐日天气发生器,发展了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区域影响评价模型”;建立了支持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数据库系统;编制了“农林水三部门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政策和行动计划知识库”软件;开展了对海平面上升最敏感的脆弱区防护对策的成本―效益分析;开发了具国际可比性的气候变化危险水平研究方法。3.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在燃煤高效发电技术和热电联产技术、洁净煤发电技术、油田火炬资源利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提高能效和节能技术在建材、钢铁、化工、建筑、交通运输(电动汽车)、矿山开发等领域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水电、地热、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取得许多重要进展。4.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及减缓对策 初步分析了中国温室气体源排放和汇吸收的现状和未来趋势;研究了中国能源、工业、交通等部门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潜力及其成本;比较分析了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指标对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分析了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政策措施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 编制完成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了国家气候监测网、国家天气观测网、国家专业气象观测网、国家生态系统网络和中国二氧化碳通量观测网等大型观测网络体系;陆续组建了一批可供全球变化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重点开放实验室;自主研发和通过国际合作引进了一批气候变化研究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三)人才培养和科技机构建设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初步形成了一支包括经济、社会、能源、气象、气候、生态、环境等跨领域、跨学科的核心专家团队,培养了上千人的开展气候变化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技队伍。通过长期参与《气候公约》谈判活动及相关国际科技合作,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既熟悉相关国际规则与谈判进程又具有丰富科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同时,陆续建立了若干国家级的气候变化专业研究机构;一批大专院校设立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专业及课程;各地方也建立了一批省级清洁发展机制技术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