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国诞生了大思想家孔子却不能用?

bdqnwqk10个月前学者16

答:对于为什么鲁国对于孔子不受重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另一种方式解答,那就是儒家学说为什么不受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君主的重视?

首先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春秋和战国在政治上分裂割据,从西周时期的礼乐政法自天子出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不再是天下的共主,春秋时期相继为了争夺地盘和财产,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这些战争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说“春秋无义战”。

到了战国时期,战争的形式开始有了一定变化,从无义之战开始转向统一战争。各个诸侯国为了能够在统一战争中获得胜利,纷纷开始组织变法,引荐人才。那个年代,诸子百家的思想,哪家的思想能够迎合大一统的需要,统治者就会采纳。

在诸子百家最重要的四家“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中,只有法家的思想强调“要在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所以法家的思想迎合了当时政治统一的需要。六国中,商鞅变法和法家思想的运用使得秦国如日中天,最终为其战胜六国一统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儒家思想主要仁政,为政以德,企图恢复旧制度“周礼”,在当时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只有在国家安定统一的基础上,儒家思想的魅力才能得以彰显。

因此,汉武帝实现大一统以后,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最终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处于独尊地位,影响了两千多年。

现在再回到问题,我们就可以理解鲁国为什么不重要重用孔子?

其实结论显而易见。孔子的学说延续了古代先贤和西周遗风,强调礼,在政治上表现为强调国邦和国君的正统性。因此在春秋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尽管孔子有治理邦国的能力,但是强调政治正统性的一套政治理论并不受到各个政治力量的欢迎。

孔子所在的鲁国,是周代姬姓贵族的封地,开国国君是武王的弟弟周公。因此为了维护周朝的礼制,孔子在自己所在的鲁国强调行周礼是非常有必要的。

然而鲁国的政治可以说是比较混乱的。比如我们学生生涯中所学课文《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从文中我们可以得出鲁国大夫家族季氏要攻打一个级别比较低的贵族颛臾的政治事件。而此时季氏作为鲁国实力最为强大的家族,实际的掌权者确实季氏的家臣阳虎。于是就有了孔子陪的感叹,所以孔子想要在鲁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的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孔子在某一段时间里在政治上是受到了重用的,比如鲁定公九年,陪臣执国命的阳虎出逃。另一个季氏的家臣公山不狃背叛了季氏,想要招揽孔子。一直郁郁不得志的孔子此时已经52岁,面对这样受到重用的机会孔子实际上是有所想法的。不过最终被子路所劝服。然后鲁定公任命孔子为中都宰,大概三四年后,孔子成为了大司寇。这已经是非常重要的官职了,可以相当于后来专制体制下的宰相。孔子全面参与到国政里来。

定公十年,孔子辅佐鲁定公获得了与齐国在外交上的胜利,齐人归还了之前占有的汶阳之田。十二年,孔子又平定了鲁国内部的一次叛乱。这段时间里,季氏所把控的实权很大程度上是被孔子所取代的。公羊传中记载:行乎季孙,三月不违。执政的效果就是多个月,也就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孔子在鲁国拥有比较大的政治权力。这段时间里,史书中记载: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由此可见孔子的执政效果不错。不过这引起了邻居齐国的恐慌。于是派了女乐去鲁国,令鲁国国君不思进取,从而怠慢了孔子。孔子见状就没有继续为鲁国为政。也能看出孔子对君臣关系的重视,以及孔子对忠这个概念的理解,不是后世的愚忠,而是一种讲求相互尽心尽力的态度。孔子这段高开低走的政治经历,说明了孔子的政治理想终究不能在礼崩乐坏,外敌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实现。

所以总得来说,孔子的政治生涯是不尽如人意的,不过在教育事业上,一直以来得到万民的推崇!

不足之处,还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