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出名书店都有哪些?

bdqnwqk11个月前百科15

整个台北市重庆南路靠近火车站那边整条街都是几十年的有名老书店

台湾最有名的书店,是诚品书店了。诚品是台湾第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其总店位于台北市敦化南路。它是一家结合了花店、艺文空间、咖啡店与画廊的复合式书店。诚品书店倡导的那句话:“知识无终点,读书不打烊”还有“金石堂”。金石堂又名金石文化广场,是台湾最大的连锁书店,金石堂的连锁店遍布全岛,有近100家。金石堂有别于传统书店的经营方式,它采取了百货公司的管理模式、复合式的经营手法。所谓复合式经营,就是书店不仅卖书,也经营文具、礼品、服饰,加以餐厅、咖啡厅配合,以及演讲厅、儿童游戏室的开设,并经常举办一些与读书有关的活动,以聚集人气,吸引读者。

推荐一本描写台湾风俗民情的书

在文轩网帮你找了几本供参考台湾味道焦桐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食物,不仅承载滋味,也承载文化与历史;不仅与口舌相关,更与心灵和记忆相关。本书所记录的,不仅是四十余道台湾本地菜的味道、特色、做法和指南,更是其背后的历史往事、多元文化、生活习惯,… -----------------------话说台湾李永梅主编 著 天津古籍出版社台湾像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东南沿海,从南部到北部,从东岸到西岸,秀丽的风光不断,囱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令人赞叹。热闹的现代都市… -----------------------走遍台湾赵颐柳 著 著 九州出版社台湾最著名景区莫过于阿里山和日月潭,可是您知道吗?清秀的阿里山是玉山崩塌后的副产品,美丽的日月潭其实是人工湖,这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在台湾比比皆是。 本书带你寻访蒋氏遗迹,… -----------------------台湾旅游指南台湾宏硕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著 中国旅游本书是由台湾专业特搜小组赴实地探访、摄影,并结合流行情报、奢华享受与热门景点,在幅员辽阔的台湾岛上精挑细选,以全新的详实资讯、实用而趣味的内容,权威的比例尺地图做指引,带领读者一路…

旋转的木马 既像日本又不像日本的台湾文化 在台湾,「日本文化」早就死掉了。原先从日本来的一些习惯,经过「本土化」之后成了「台湾文化」的一部份。在温泉旅馆我已经学会了如何享受台式日本文化,管它像不像日本呢? 老实说,我对台湾并不是一见钟情。头两次作为游客去台北几天,我都觉得极为不舒服,甚至心理不安,因为台湾太像日本。 最初印象 :太像日本 台湾曾经是日本殖民地,如今还到处能看到日本的影响。旧式的日本房子,温泉旅馆的榻榻米房间,台语里面的日本词汇,在火车上卖的「便当」、「寿司」、「先生」等等极多辞汇,都是日本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 但在台湾,彷佛日本的远不仅是过去的影子。两边种了街道的台北仁爱路很现代,却让我想起东京的青山通;忠孝东路的咖啡厅也好像是直接从东京移过来的。逛书店便发现有很多日本杂志卖,打开电视机就能看到几个专播日本节日的频道。 再说,台湾人也像日本人。虽然说的是中国话,听他们表达的内容,又很像日本人。餐厅里工作的小姐,没有什么对不起我的地方,仍然重复地说「抱歉,抱歉」。 去快餐厅就能听到「谢谢光临,请慢用」一类话。这些话,听起来不太像我以往在大陆、香港所熟悉的中国话,反而更像是把日本话用中文说出来的。 在一个外国城市,眼看不管是旧的东西还是新的东西都这么像日本,我不能不想到「文化帝国主义」一词而觉得头痛。 战后日本的多数知识分子受了左派史观的影响,对日本当年的侵华行为深感内疚.占领台湾尤其是侵华的起点。去台湾的日本人,一般都走音通老百姓,台湾从来不 是知识分子选择的旅游地点,一个原因就在这里。我自己因为在中国大陆念过中国近代现代史,脑袋里的抗战史观根深蒂固。我对日本、中国都很熟悉,在台湾指出 「不像中国,像日本」的现象实在太容易了。在生活层面接触台湾人 台语里的日语词汇 「小时候叫父亲「多桑」。我做坏事,他骂我「八格野鹿」。当年的台湾很日本。」三十几岁的台湾朋友告诉我。跟「多桑」一代不同,他自己不会说日语,只是知 道台语里面的一些日语词汇而已。有一个晚上在阳明山的公共温泉,我也听到台湾女人向长辈伙伴说「欧巴桑,哈压克」,很明显是日文「阿姨,快点儿」的意思。 但她又不是在讲日语,却在用已变成台语的外来词。 这些外来词到底有多少,我无法知道,但有两点是很清础的。首先,其中不少词儿在日本早就是过时甚至消失了的,比方说,我们一代的人叫父亲「多桑」的不 多,我自己从小就用「爸爸」(Papa)一词。又比方说,前两年当李登辉形容大陆领导人时用的「阿他马空固力」(水泥脑袋),应该是日本几十年前的流行 语,如今在东瀛已没有人用,年轻日本人听也听不懂,在台湾却仍然在广泛使用。 其次,有些词儿的语义或多或少已经台湾本土化了。他们说出「奎摩起」(心情,感觉),「阿砂力」(大方,爽快)等词儿时的语感,和日文原义有微妙但明显的不同。 已远走的初恋对象 考虑到战争已过去了五十年,这两种现象其实是很自然的。当我听到台湾日语词儿而发现每个人都带有共同的口音时,心里产生一种鸡以形容的乡愁,有点像看很久以前的照片。我知道,台湾朋友们讲的是「时代性的方言」。 日语跟中国话比较,是变化很快很大的语言。今天的中国人看三十年代的上海电影,理解台词应该没有问题。可是,年轻的日本人看五十年代的老片子,不一定能听 懂全部会话,因为每一个时代的日本口语都有独特的口音和一大堆流行语,如今讲话的速度也比三、四十年前快得多了。台湾日语过去半个世纪几乎没有跟日本口语 交流,结果,一方面保留了在日本早就消失的语词汉口音,一方面又有了独特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份台湾人相信,台湾日语词儿跟现代日语是一样的。朋友们高高兴兴地给我讲源自日文的很多词儿,毫不怀疑我能听懂而表示认同,这是相当令 人尴尬的场面。如果我讲出事实来,有可能伤害朋友的感情。因为对台湾人来说,日据时代是「被夺取的童年」,五十年前远走的初恋对象。我怎么敢透露「他已经 变了」这种残酷的消息? 不一样的阳明山温泉 若说台湾日语词儿是「时代性的方言」,台湾日本文化方可说是「地方性的次文化」。日本朋友们全告诉我应该去北投温泉,据说那里有纯日本式的澡堂、旅馆,有很多日本游客。台湾朋友要带我去的却是离北投不远的阳明山温泉,台湾味道很浓。 第一次去阳明山,我只是晚上在公共温泉池泡了一下而已。男女分开的木头小建筑,除了大温泉池以外,没有任何设备,蛮有气氛,而且是免费、公开的,但温泉的使用法和日本有所不同。 在台湾,人们简单地冲了之后,直接进热水池坐一主,直到流汗泡个够。反之,日本人所说的「洗澡」意味着彻底的洗刷。在日本,温泉澡堂一定备有一排又一排的 水龙头和肥皂,进热水池以前每个日本人要用肥皂把全身洗得干干净净,看其认真程度,绝不紧是为了卫生,有位西方作家竟形容为「宗教仪式一般」。我觉得,台 湾人好像专门吸收了日本温泉文化当中舒服而放松的部份,同时聪明地回避了大和民族的洁癖和神经质。 第二次去阳明山温泉,我和一个台湾朋友住在国际大旅馆。这是日据时代盖的石头大洋房,庄严得非常好看。要是在日本的话,大概早就成了文物,拖鞋看上去是日 本式的,不过多数房间倒是西方饭店模样。我坚持要住榻榻米房,泡了温泉之后,一定要在地上盘腿喝冰啤酒。我的朋友是在台式三合院里长大的中部彰化人,但她 毕竟是台湾人,坐在榻榻米上很自在,完全不同于非得坐沙发椅子不可的香港人。 终于能欣赏台湾 国际大旅馆的榻榻米套房走台湾式的。虽然有榻榻米、纸门、「布团」(被褥),但每个小节都不像日本。例如纸门的尺寸,日本人一看就知道不标准,上面画的白梅也不像日本画。又如整套房的设计,共洗澡间来回必须通过厕所,在日本文化里,洗澡属于 「净」,排泄则属于「亵」。从前澡间一出来马上进入厕所,有洁癖而神经质的日本人是受不了的。 还好,我住国际大旅馆是在台湾的最后一个晚上。这时,我已经学会了如何享受台式日本文化。管它像不像日本,只要能让人感到舒服、放松,达到了温泉旅馆存在的目的,而台湾文化,确实很能使人感到舒服、放松。台式温泉旅馆之所以「不像」日本,并不是说它有什么 「不对」,而是说它富有独特约台湾味道。当初因为台湾「太像日本」,我感到心里不安。正因为「不像日本」,我才能欣赏台湾。 不过,向台湾朋友解释我的思路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不小心,他们会以为我在说台湾温泉旅馆「不地道」,实际上,我是要肯定台湾的「本土文化」。 文化这个东西,本来就有混血的命运。如果早期没有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传统文化绝对不可能出现。同时,后来发展的日本文化,又是完全分别于中国文化的。受过日本文化影响约台湾,如今有自己的一套文化是既自然又正常的。 混血是正常现象 「中国─日本─台湾」的文化影响,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说,台湾的茶艺馆,在概念上,不同于中式茶馆或港式茶楼,茶艺馆走台湾独有的休闲场 所。虽然主要的是中国茶,收费高,亦卖幽静的环境和文雅的气氛。观察内部摆设,茶艺馆的美感基调明显受日本茶道的影响。众所周知,茶叶、茶道,原来都是从 中国传到日本去的,之后才发展成日本独特的形式。跟茶道分不开的禅宗,也是中国传授给日本的。由此可见,文化是影响来影响去的旋转木马。 其实,今天的日本人用筷子、吃豆腐、写汉字、练书法,哪一个不是跟中国学的?有没有中国人以为这就是「文化帝国主义」的体现而感到内疚?当初我受不了台湾太像日本,看来并不能说是良心所致,而是由于对「文化」现象本身的理解不足。 在阳明山国际大旅馆,连晚上开摩托车过来聊天的小伙子,我和两个台湾新人类谈「文化」问题。他们自称是「台湾华人」而不是「中国人」,在转变期的台湾,正在很认真地探索自己的文化身份。 「小时候,我家附近有日本房子。几年前去日本乡下旅行,看到了一模一样的。」她在六十年代出生,当时小镇百姓的生活里面没有日本人,但有些日本房子却幽灵 般她保存着,给小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同一时期的日本,那种旧式房子早就拆掉了,我自己很少看到过。如今更几乎不存在了,只有偏僻的乡下才有一些。我 想,这位台湾朋友在日本经验的是一种dejavu(记忆幻觉)。 幽灵般的「日本房子」,一方面像台湾日语词儿:在日本已被淘汰的东西,在台湾确保留下来。文化本该是「活」的现象。幽灵的存在表示,在台湾,「日本文化」 早就死掉了。同时,我们也知道,原先从日本来的一些习惯,如泡温泉,经过「本土化」之后成为「台湾文化」的一部份。还有像茶艺馆,最后发展成独特而精致的 文化现象。 也许,不必全盘否定日本文化因素;文化这个东西,本来就是影响来影响去的旋转木马。【资料来源:文化交流道第63期】